Please wait a minute...
金属学报  2005, Vol. 41 Issue (5): 545-550     
  论文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硫酸盐还原菌对两种不锈钢的腐蚀作用
刘建华 梁 馨 李松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引用本文:

刘建华; 梁馨; 李松梅 . 硫酸盐还原菌对两种不锈钢的腐蚀作用[J]. 金属学报, 2005, 41(5): 545-550 .

全文: PDF(5182 KB)  
摘要: 采用电化学方法、微生物学方法和表面分析方法研究了在厌氧环境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溶液和电化学加速腐蚀协同作用下不锈钢1Cr18Ni9Ti和Cr17Ni2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结果 表明,未在菌液中浸泡的不锈钢电极在SRB菌液中的开路电位在第4天最大,分别为-0.409V和-0.394V; 而在菌液中浸泡的电极开路电位在第 6天最大,分别为-0.240V和-0.303V。未浸泡的两种不锈钢电极点蚀 电位随细菌生长时间的增长而变化,但在6-10天变化不大;浸泡在菌液中的两种电极点蚀电位随浸泡时间 的增加先负移然后正移再负移。1Cr18Ni9Ti比Cr17Ni2更耐蚀。显微观察表明生物膜并不完整致密,在SRB 和电化学加速腐蚀作用下不锈钢电极发生了严重的点蚀。
关键词 微生物腐蚀不锈钢硫酸盐还原菌    
Key words
收稿日期: 2004-06-02     
ZTFLH:  TG172  
[1] Rao T S, Sairam T N, Viswamathan B, Nair K V K. Cor ros Sci, 2000; 42: 1417
[2] He Z, Wang X H. Oilfield Chem, 1999; 16: 390 (何正,王修垣.油田化学, 1999;16:390)
[3] Zhang Y B, Gao Y G. Haihe Water Resources, 2000; 6: 15 (张玉宝,高彦国.海河水利,2000;6:15)
[4] Hisashi A. In: Seo M ed., Passivity and Localized Corrosion: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Honor of Professor NorioSato, (99-27) Pennington. NJ: Electrochenmical Society Proceedings, 1999: 710
[5] Li S M, Liu J H, Yang Y G. J Beijing Univ Aeron Astron, 2000; 26(6): 24 (李松梅,刘建华,杨应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26(6): 24)
[6] Boot G H, Eford L, Wakerloy D S. Brit Corros, 1988; 23: 242
[7] Xu L C, Herber H P, Fang Y, Kwong C. J Electrochem Soc, 1999; 146: 4455
[8] Robert G J. Interdisciplinary Sci Rev, 1991; 16: 267
[9] Roe F, Lewandowski L Z, Funk T. Corrosion, 1996; 52: 744
[10] Wang H, Liang C H. Corros Sci Prot Technol, 2004; 16(2): 96 (王华,梁成浩.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2004;16(2):96)
[1] 王滨, 牛梦超, 王威, 姜涛, 栾军华, 杨柯. Cu马氏体时效不锈钢的组织与强韧性[J]. 金属学报, 2023, 59(5): 636-646.
[2] 侯娟, 代斌斌, 闵师领, 刘慧, 蒋梦蕾, 杨帆. 尺寸设计对选区激光熔化304L不锈钢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23, 59(5): 623-635.
[3] 吴欣强, 戎利建, 谭季波, 陈胜虎, 胡小锋, 张洋鹏, 张兹瑜. Pb-Bi腐蚀Si增强型铁素体/马氏体钢和奥氏体不锈钢的研究进展[J]. 金属学报, 2023, 59(4): 502-512.
[4] 韩恩厚, 王俭秋. 表面状态对核电关键材料腐蚀和应力腐蚀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23, 59(4): 513-522.
[5] 常立涛. 压水堆主回路高温水中奥氏体不锈钢加工表面的腐蚀与应力腐蚀裂纹萌生:研究进展及展望[J]. 金属学报, 2023, 59(2): 191-204.
[6] 温冬辉, 姜贝贝, 王清, 李相伟, 张鹏, 张书彦. MoNb改性FeCrAl不锈钢高温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J]. 金属学报, 2022, 58(7): 883-894.
[7] 郑椿, 刘嘉斌, 江来珠, 杨成, 姜美雪. 拉伸变形对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显微组织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22, 58(2): 193-205.
[8] 原家华, 张秋红, 王金亮, 王灵禺, 王晨充, 徐伟. 磁场与晶粒尺寸协同作用对马氏体形核及变体选择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22, 58(12): 1570-1580.
[9] 骆文泽, 胡龙, 邓德安. SUS316不锈钢马鞍形管-管接头的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及高效计算方法开发[J]. 金属学报, 2022, 58(10): 1334-1348.
[10] 潘庆松, 崔方, 陶乃镕, 卢磊. 纳米孪晶强化304奥氏体不锈钢的应变控制疲劳行为[J]. 金属学报, 2022, 58(1): 45-53.
[11] 曹超, 蒋成洋, 鲁金涛, 陈明辉, 耿树江, 王福会. 不同Cr含量的奥氏体不锈钢在700℃煤灰/高硫烟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J]. 金属学报, 2022, 58(1): 67-74.
[12] 安旭东, 朱特, 王茜茜, 宋亚敏, 刘进洋, 张鹏, 张钊宽, 万明攀, 曹兴忠. 奥氏体316不锈钢中位错与氢的相互作用机理[J]. 金属学报, 2021, 57(7): 913-920.
[13] 陈果, 王新波, 张仁晓, 马成悦, 杨海峰, 周利, 赵运强. 搅拌头转速对2507双相不锈钢搅拌摩擦加工组织及性能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21, 57(6): 725-735.
[14] 王金亮, 王晨充, 黄明浩, 胡军, 徐伟. 低应变预变形对变温马氏体相变行为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J]. 金属学报, 2021, 57(5): 575-585.
[15] 黄一川, 王清, 张爽, 董闯, 吴爱民, 林国强. 用于燃料电池双极板的不锈钢成分优化[J]. 金属学报, 2021, 57(5): 65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