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金属学报  2004, Vol. 40 Issue (8): 0-850     
  论文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强钢中最大夹杂物的尺寸估计与疲劳强度预测
张继明;张建锋; 杨振国;李守新;惠卫军;翁宇庆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沈阳 110016
ESTIMATION OF MAXIMUM INCLUSION SIZE AND FATIGURE STRENGTH IN HIGH STRENGTH STEEL
引用本文:

张继明; 张建锋; 杨振国; 李守新; 惠卫军; 翁宇庆 . 高强钢中最大夹杂物的尺寸估计与疲劳强度预测[J]. 金属学报, 2004, 40(8): 0-850 .

全文: PDF(194 KB)  
摘要:  描述了两种估计高强钢中最大尺寸夹杂物的方法------统计极值(SEV)和广义Pareto分布(GPD)统计方法, 分别利用上述两种方法估计了不同体积的ADF1钢中最大夹杂物的特征尺寸, 并根据估计的夹杂物尺寸预测了不同体积的ADF1钢疲劳强度, 同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 高强钢最大夹杂物尺寸统计极值    
Key words
收稿日期: 1900-01-01     
ZTFLH:  TG113.25  
[1] 王重阳, 韩世伟, 谢峰, 胡龙, 邓德安. 固态相变和软化效应对超高强钢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23, 59(12): 1613-1623.
[2] 侯旭儒, 赵琳, 任淑彬, 彭云, 马成勇, 田志凌. 热输入对电弧增材制造船用高强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23, 59(10): 1311-1323.
[3] 金鑫焱, 储双杰, 彭俊, 胡广魁. 露点对连续退火0.2%C-1.5%Si-2.5%Mn高强钢选择性氧化及脱碳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23, 59(10): 1324-1334.
[4] 陆斌, 陈芙蓉, 智建国, 耿如明. 应用稀土氧化物冶金技术改善高强钢焊接性能[J]. 金属学报, 2020, 56(9): 1206-1216.
[5] 周红伟, 白凤梅, 杨磊, 陈艳, 方俊飞, 张立强, 衣海龙, 何宜柱. 1100 MPa级高强钢的低周疲劳行为[J]. 金属学报, 2020, 56(7): 937-948.
[6] 孙飞龙, 耿克, 俞峰, 罗海文. 超洁净轴承钢中夹杂物与滚动接触疲劳寿命的关系[J]. 金属学报, 2020, 56(5): 693-703.
[7] 罗海文,沈国慧. 超高强高韧化钢的研究进展和展望[J]. 金属学报, 2020, 56(4): 494-512.
[8] 李金许,王伟,周耀,刘神光,付豪,王正,阚博. 汽车用先进高强钢的氢脆研究进展[J]. 金属学报, 2020, 56(4): 444-458.
[9] 文明月, 董文超, 庞辉勇, 陆善平. 一种Fe-Cr-Ni-Mo高强钢焊接热影响区的显微组织与冲击韧性研究[J]. 金属学报, 2018, 54(4): 501-511.
[10] 杜瑜宾, 胡小锋, 姜海昌, 闫德胜, 戎利建. 回火时间对Fe-Cr-Ni-Mo高强钢碳化物演变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18, 54(1): 11-20.
[11] 张清东,林潇,曹强,卢兴福,张勃洋,胡树山. 冷轧高强钢板淬火过程板形瓢曲缺陷演变规律研究[J]. 金属学报, 2017, 53(4): 385-396.
[12] 冯祥利,王磊,刘杨. Q460钢焊接接头组织及动态断裂行为的研究*[J]. 金属学报, 2016, 52(7): 787-796.
[13] 范林,丁康康,郭为民,张彭辉,许立坤. 静水压力和预应力对新型Ni-Cr-Mo-V高强钢腐蚀行为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16, 52(6): 679-688.
[14] 马宏驰, 杜翠薇, 刘智勇, 郝文魁, 李晓刚, 刘超. E690高强钢在SO2污染海洋大气环境中的应力腐蚀行为研究*[J]. 金属学报, 2016, 52(3): 331-340.
[15] 李小琳, 王昭东. 一步Q&P工艺对双马氏体钢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15, 51(5): 537-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