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金属学报  2002, Vol. 38 Issue (2): 113-118     
  论文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球磨纯铁中纳米铁素体的形成机制
尹君; 周畅然; 王建强; 胡壮麒; 梅本 实; 刘志光; 土谷浩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沈阳 110016
引用本文:

尹君; 周畅然; 王建强; 胡壮麒; 梅本实; 刘志光; 土谷浩一 . 球磨纯铁中纳米铁素体的形成机制[J]. 金属学报, 2002, 38(2): 113-118 .

全文: PDF(204 KB)  
摘要: 通过形貌观察和硬度测试研究了球磨纯铁中纳米铁素体的形成机制. 结果表明, 在球磨过程初期, 纳米铁素体首先在球磨颗粒的表层区域形成并呈现层片状结构. 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电镜(HREM)观察表明, 层片状纳米铁素体区与颗粒内部加工硬化区具有不同的微观结构, 而且它们之间的界面十分明显. 显微硬度测试表明, 前者的硬度数值明显高于后者. 进一步的球磨过程导致颗粒经化并完全转变为纳米铁素体. 分析表明, 纳米铁素体的形成是由于球磨过程中加工硬化效应产生的位错胞墙结构向晶界结构转变而导致的, 这也是造成加工硬化区与纳米铁素体区之间存在硬度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纳米铁素体纯铁球磨形变    
Key words
收稿日期: 2001-08-29     
ZTFLH:  TG115.21  
[1] Weeber A W, Bakker H. Physica, 1988; 153B: 93
[2] Fecht H J, Hellstern E, Fu Z, Johnson W L. Metall Trons,1990; 21A: 2333
[3] Fecht H J, Hellstern E, Fu Z, Johnson W L. Adv PowderMetall, 1989; 1: 111
[4] Suryanarayana C. Int Mater Rev, 1995; 40: 41
[5] Koch C C. Nanostrvct Maten 1993; 2: 109
[6] Fecht H J. Nanostruct Maten 1995; 6: 33
[7l Langford G, Cohen M. fons ASM Q, 1969; 62: 623
[8] Bailey J E, Hirsh P B. Philos Mag, 1960; 5: 485
[9] Scholz F, Driver J H, Woldt E. Scr Mater, 1999; 40: 949
[10] Nakayama H, Tsuchiya K, Liu Z G, Umemoto M, MoriiK, Shimizu T. Mater Trans, 2001; in press
[11] Narutani T, Takamura J. Acta Metall Maten 1991; 39:2037
[12] Staker M R, Holt D L. Acta Metall, 1972; 20: 569
[13] Ungar T, Mughrabi H, Ronnpagel D, Wilkens M. ActaMetall, 1984; 32: 333
[1] 朱云鹏, 覃嘉宇, 王金辉, 马鸿斌, 金培鹏, 李培杰. 机械球磨结合粉末冶金制备AZ61超细晶镁合金的组织与性能[J]. 金属学报, 2023, 59(2): 257-266.
[2] 孙毅, 郑沁园, 胡宝佳, 王平, 郑成武, 李殿中. 3Mn-0.2C中锰钢形变诱导铁素体动态相变机理[J]. 金属学报, 2022, 58(5): 649-659.
[3] 郑椿, 刘嘉斌, 江来珠, 杨成, 姜美雪. 拉伸变形对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显微组织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22, 58(2): 193-205.
[4] 毕胜, 李泽琛, 孙海霞, 宋保永, 刘振宇, 肖伯律, 马宗义. 高能球磨结合粉末冶金法制备碳纳米管增强7055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J]. 金属学报, 2021, 57(1): 71-81.
[5] 余晨帆, 赵聪聪, 张哲峰, 刘伟. 选区激光熔化316L不锈钢的拉伸性能[J]. 金属学报, 2020, 56(5): 683-692.
[6] 董福涛,薛飞,田亚强,陈连生,杜林秀,刘相华. 退火温度对TWIP钢组织性能和氢致脆性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19, 55(6): 792-800.
[7] 高钰璧, 丁雨田, 陈建军, 许佳玉, 马元俊, 张东. 挤压态GH3625合金冷变形过程中的组织和织构演变[J]. 金属学报, 2019, 55(4): 547-554.
[8] 金淼, 李文权, 郝硕, 梅瑞雪, 李娜, 陈雷. 固溶温度对Mn-N型双相不锈钢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19, 55(4): 436-444.
[9] 周博, 隋曼龄. AZ31镁合金拉伸扭折带结构的产生及交互作用机制[J]. 金属学报, 2019, 55(12): 1512-1518.
[10] 陈雷, 郝硕, 梅瑞雪, 贾伟, 李文权, 郭宝峰. 节约型双相不锈钢TRIP效应致塑性增量及其固溶温度依赖性[J]. 金属学报, 2019, 55(11): 1359-1366.
[11] 李冬冬, 钱立和, 刘帅, 孟江英, 张福成. Mn含量对Fe-Mn-C孪生诱发塑性钢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18, 54(12): 1777-1784.
[12] 朱恺, 伍翠兰, 谢盼, 韩梅, 刘元瑞, 张香阁, 陈江华. 奥氏体/铁素体层状条带结构高锰钢的微观组织及其性能[J]. 金属学报, 2018, 54(10): 1387-1398.
[13] 郭廷彪, 李琦, 王晨, 张锋, 贾智. 单晶Cu等通道转角挤压A路径形变特征及力学性能[J]. 金属学报, 2017, 53(8): 991-1000.
[14] 左锦荣,侯陇刚,史金涛,崔华,庄林忠,张济山. 两阶段轧制变形过程中高强铝合金析出相与晶粒结构演变及其对性能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16, 52(9): 1105-1114.
[15] 白敬胜,卢秋虹,卢磊. 纳米孪晶Cu中局部剪切应变诱导的退孪生行为*[J]. 金属学报, 2016, 52(4): 49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