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12-1961
CN 21-1139/TG
创刊于 1956 年 (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1988年, 第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8-03-18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论文
MnCu合金马氏体相变和马氏体的内耗
王力田;葛庭燧
金属学报. 1988, 24 (3): 147-154.  
摘要   PDF (692KB)
本文对含Mn60-90wt-%的MnCu合金在123—423K温度范围内进行了低频和声频内耗测量,研究马氏体相变和马氏体中各种界面对内耗的贡献.结果指出,马氏体相变内耗可分解为两部分,即相变中的稳定内耗峰(阶梯变温测量时,T=0)和低温背景内耗.相变内耗主要是由马氏体和母相界面的运动产生的;低温背景内耗是由马氏体片间界面的运动产生的,且表现出强烈的振幅效应,其强弱决定于马氏体片间界面的数量.马氏体片间界面的运动产生的非线弹应变导致了附加的模量亏损和非线性共振行为.高Mn合金(Mn>80wt-%)中的弛豫型内耗峰研究指出,该峰的弛豫时间分布参数服从β=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奥氏体强化对马氏体和贝氏体相变的影响
徐祖耀;陈卫中
金属学报. 1988, 24 (3): 155-160.  
摘要   PDF (418KB)
研究了三个Fe-Ni-C合金及三个工业用钢的奥氏作强化对M_s及B_s温度的影响.M_s温度随着奥氏体屈服强度的增加而线性下降,而B_s温度和奥氏体强度之间无任何直接的关系,发现三个Fe-Ni-C合金的B_s温度与D_C~γ和D_(Fe)~γ成正比线性关系,求出这三个合金TTT图上鼻部温度的△G_V及D_(Fe)~γ,则它们的孕育期正比于Feder等的扩散型相变孕育期公式计算值,说明在鼻部温度时,贝氏体孕育期受化学自由能差及Fe原子扩散的控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层片型双相组织的形成过程
杨德庄;孙曙明;崔约贤;雷廷权
金属学报. 1988, 24 (3): 161-167.  
摘要   PDF (2333KB)
本文用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09SiCrMnMoRE钢经1100℃预淬及各种亚温温度不同保温时间淬火后所得双相组织的形貌,探讨了层片型双相组织的形成机理.观察表明,在亚温加热中,奥氏体优先在晶界及板条群界形核,也在板条界经碳化物析出与溶解而后形核.奥氏体与铁素体间存在K-S关系.奥氏体呈片状沿马氏作板条界及群界定向生长有利于减小界面能及应变能.其结果导致淬火后得到层片型双相组织.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铁铝黄铜中的Fe_3Al沉淀
孙扬善
金属学报. 1988, 24 (3): 168-172.  
摘要   PDF (2603KB)
在铁铝黄铜的显微组织中观察到3种形貌的Fe_3Al沉淀.通过显微组织发展的研究表明,Fe_3Al的3种形貌反映了其长大过程中的3个阶段.Fe_3Al初析出时和基体共格.粗化过程中,沉淀颗粒沿〈111〉方向生长,于是其形貌发生从立方到树枝状的变化,同时也失去了共格性.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氢及形变对Fe-Cr-Ni-Mn-N系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刘建潮;郭蕴宜;邢中枢;师昌绪
金属学报. 1988, 24 (3): 173-179.  
摘要   PDF (2279KB)
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磁强计等技术结合拉伸试验,研究了气相充氢与拉伸形变对三种奥氏体稳定性不同的Fe-Cr-Ni-Mn-N不锈钢马氏体转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取得了一些定量的数据.结果表明,拉伸形变促进ε和α’马氏体在奥氏体不稳定的钢中的生成,而氢的存在能促进ε马氏体转变但抑制α’的产生.奥氏体不稳定的Fe-Cr-Ni-Mn-N钢比奥氏体稳定的同类钢抗氢脆能力差得多,这与ε马氏体的出现有关.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电子辐照Fe-Cr-Ni奥氏体合金的空洞体胀与诱起晶界偏析的研究
胡本芙;高桥平七郎;竹山太郎
金属学报. 1988, 24 (3): 180-186.  
摘要   PDF (1335KB)
本文用超高压电镜(HVEM)作为电子束源,研究了Fe-15%Cr-30%Ni合金电子辐照后,合金空洞体胀和诱起晶界偏析.实验结果证明:723K,最大剂量15dpa条件下,体胀量为0.62%.在晶界发生Cr贫化、Ni富化.随着辐照温度提高,晶界偏析程度增加,723K时Cr,Ni在晶界出现最大偏析峰,相应空洞体胀量也最大.结果表明,空洞形成和晶界偏析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了辐照诱起晶界偏析模型.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合金成分和热处理对奥氏体不锈钢氢渗透行为的影响
孙秀魁;徐坚;李依依
金属学报. 1988, 24 (3): 187-192.  
摘要   PDF (475KB)
本工作采用超高真空-气相渗透技术,在200—430℃范围内,测定了氢在316L,316LN,21-6-9,21-9-9,304和1Cr18Ni9Ti等六种奥氏体不锈钢中的渗透率、扩散系数和溶解度常数,研究了合金成分和材料的冷加工、热处理状态对氢渗透行为的影响.结果指出,氢在各合金中的渗透率和扩散系数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均遵循Arrhenius方程,材料的冷加工和热处理状态对氢渗透行为没有明显影响,合金成分略有影响.讨论了奥氏体不锈钢与纯铁、一般低合金钢氢渗透行为的差别.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环境对双相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艾素华;王中光
金属学报. 1988, 24 (3): 193-199.  
摘要   PDF (2858KB)
本文研究了自来水和3.5%NaCl水溶液分别在全浸和干湿交替状态下对热轧双相钢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气中的疲劳寿命相比,腐蚀环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并以喷雾盐水影响最大.在相同腐蚀条件下,环境的影响随应力幅的降低而增强.马氏体抗疲劳断裂的能力高于铁素体.试样表面和断口的观察结果发现,腐蚀疲劳裂纹萌生与腐蚀坑密切相关,蚀坑以阳极溶解方式形成.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压应力过载峰的时间间隔对镍基合金疲劳蠕变交互作用的影响
杨王玥;张济山;陈国良;张舒声;耿清全;黄麟綦;黄震夏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00-205.  
摘要   PDF (2149KB)
本文研究了迭加压应力过载峰S_P的时间间隔△t对镍基高温合金GH 698在700℃下疲劳蠕变交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的逐渐减小,加剧合金的疲劳损伤,扩大了断口上疲劳断裂模式的范围,抑制沿晶蠕变断裂模式,这种变化对断裂寿命有明显影响.与此同时,迭加S_P对动态蠕变速率ε及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α/dN的影响均表现为正反两个方面.当△t较短时,加速动态蠕变与裂纹扩展的因素起主导作用,导致寿命缩短;当△t较长时,则反之.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硼和碳在一种Ni-Fe-Cr基高温合金中的作用
郭守仁;卢德忠;范鹤鸣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06-212.  
摘要   PDF (1385KB)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硼和碳对一种Ni-Fe-Cr基高温合金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发现硼对晶界强化作用比碳大得多,不论固溶硼原子还是硼化物皆可以显著地提高合金的持久强度.添加硼能明显地改善合金的晶界状态和强烈地抑制η等有害相的析出,提高晶界组织稳定性.含0.007%B和<0.04%C时,合金持久性能最佳. 硼和碳对合金的拉伸强度影响不大,但能明显地提高合金的拉伸塑性.为获得良好的拉伸性能,硼和碳含量应分别高于0.002%和0.02%.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Cu-Zn-Al合金中马氏体穿晶界生长过程的动态观察
金嘉陵;徐慈怀;邵自昌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13-216.  
摘要   PDF (2399KB)
<正> 合金中的马氏体是晶体点阵切变的产物,对于多晶材料,马氏体通常在各个晶粒中形核长大,但不跨越晶界,然而在Cu-Zn-Al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了马氏体穿晶界生长现象。记忆合金中的马氏体相变具有热滞后和驱动力小等特点,称为热弹性马氏体相变,马氏体穿晶界生长可能也是这类相变的一个特征。该现象既涉及马氏体相变理论本身,又与晶界问题密切相关,应该成为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立方取向50%Ni-Fe合金的二次再结晶织构的测定
张玉梅;姜文辉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17-220.  
摘要   PDF (259KB)
<正> 面心立方的Ni-Fe二元合金,经过大压下量冷轧以后,形成了集中的冷轧织构,主要为{110}<112>+{112}<111>,将它在1000℃以下退火,通过一次再结晶可以形成晶粒很小但很完善的立方织构。这一现象曾引起物理冶金学者们很大的兴趣,并且很早就在工业上取得应用。 Rathenau曾用48%Ni-Fe合金作为试样对Ni-Fe合金的二次再结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到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半有衬新型电渣重熔研究
陈崇禧;高荣富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21-228.  
摘要   PDF (1525KB)
本文创制渣池有衬节能、叠加直流电化学精炼、纵向结晶排夹杂三结合的优质节能新型电渣重熔炉.研究了叠加直流电流密度对合金成分和对去硫、去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新型电渣单位电耗降低达41%;在无保护气氛下电渣重熔,GH49,GH37合金中活泼元素成分可不烧损;可有效地降低合金中O,N,S含量达到10ppm;电渣锭轴向结晶,组织致密,二次枝晶轴间距比通常电渣锭缩短近1/3,显著改善合金偏析.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TiN膜的研究
李世直;徐翔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29-235.  
摘要   PDF (2012KB)
采用直流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高速钢、Si(100)和Si(111)基体上沉积TiN膜,并对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断口结构、显微硬度、氯含量等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部分样品进行了二次离子质谱(SIMS)、Auger谱(AES)和X光光电子谱(ESCA)等分析.试验表明:在不同基材上沉积的TiN膜,只要沉积参数相同,膜的结构和性能都相同.在沉积温度500℃左右,TiN膜的生长方式有一转变,即可能是由层生长转变为岛状生长.直流PCVD法生成的TiN膜,其N:Ti≈1:1,有强的(200)织构,膜与基体间有较宽的共混区,因而结合强度高和耐磨性好,适于用作耐磨镀层.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Fe-C-Pb,Fe-C_(sat)-Pb-Ce溶液中Pb与C,Pb与Ce的相互作用
王正跃;杜挺;王龙妹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36-241.  
摘要   PDF (405KB)
用Mo反应室密封,Pb蒸气-Fe液平衡法研究了1300—1400℃范围内Fe-C-Pb溶液的热力学性质,通过测定C对Pb在Fe液中的溶解度的影响,求得C与Pb的一阶、二阶活度相互作用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e_(Pb)~C=9205(1/T)-4.578;γ_(Pb)~C=-1047(1/T)+0.512 用石墨坩埚石英管真空密封装置,Pb蒸气-Fe液平衡法测得1300℃时Fe-C_(sat)-Pb-Ce溶液中Ce与Pb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数:e_(Pb)~(ce)=-2.11;e_(ce)~(Pb)=-1.43.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Fe-C-Sn溶液中C与Sn的相互作用
王正跃;杜挺;王龙妹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42-247.  
摘要   PDF (392KB)
在1300—1500℃范围内用溶解度法以及在1550℃用Ag浴等Sn活度分配平衡法分别对Fe-C-Sn溶液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测得Fe液中碳的饱和溶解度〔%C〕饱与Sn含量〔%Sn〕的关系: 1300℃〔%C〕_(sat)=4.65-0.086〔%Sn〕 1400℃〔%C〕_(sat)=4.86-0.106〔%Sn〕 1550℃〔%C〕_(sat)=5.13-0.131〔%Sn〕 (2)〔%C〕_(sat)与〔%Sn〕和温度的关系: 〔%C〕_(sat)=8.41-0.101〔%Sn〕-5904(1/T) (3)按同一活度法测得碳饱和Fe液中Sn与碳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ε_C~(Sn)=-27170/T+20.07.~*e_C~(Sn)=-51.29/T+0.041 (4)求得炼钢温度范围内,Fe基稀溶液中Sn与碳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e_C~(Sn)=-194/T+0.151.e_(Sn)~C=-1810/T+1.39 (5)用Ag浴等Sn活度分配平衡法测得1550℃ Fe液中Sn与碳的一阶、二阶活度相互作用系数: e_(Sn)~C=0.12 e_C~(Sn)=0.016 γ_(Sn)~C=0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Fe液中Ca-P平衡的研究
韩其勇;张晓东;王鹏飞;王杰;陈冬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48-252.  
摘要   PDF (333KB)
用Ca与P合成的Ca_3P_2,在1600℃通过Ca_3P_2的分解,测定了纯Fe液中Ca-P平衡常数和活度相互作用系数,得到 K_(Ca_3P_2)=α_(Ca)~3·α_P~2=7.0×10~(-14) e_P~(Ca)=-3.1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Fe-Si(≤8wt-%)-C(≤0.1wt-%)局部三元相图和等硅与等碳赝二元剖面
罗阳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53-260.  
摘要   PDF (1249KB)
<正> 在具有实用意义的Fe-Si(≤8wt-%)系中,碳含量在万分之几范围内的变化,足以显著改变α,γ单相区和α+γ等双相区的存在范围,硅钢生产工艺参数均依据相图。至于借脱碳以发展柱状晶的特殊热处理工艺,更离不开相图的指引。所以长期来曾对Fe-Si-C三元系中各相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文献中尚缺少有关此成分范围的较详细而精确的相图可借鉴。为此,我们绘制了Fe-Si(≤8wt-%)-C(≤0.1wt-%)局部三元三维相图。同时介绍,借发展柱状晶特殊热处理工艺来校核γ和γ+α存在温区的有效方法。最后,在附录中分别给出一系列等硅和等碳赝二元剖面,相应的成分间隔各为1wt-%Si和0.02wt-%C。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Cr25Ti铁素体钢转动形核的动态再结晶机制
高飞;徐有容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61-266.  
摘要   PDF (1970KB)
在1100℃和应变速率5×10~(-2)s~(-1)条件下对Cr25Ti铁素体钢进行热变形模拟试验,有动态再结晶发生.在变形早期有少部分晶界形核,随后均匀形核.较强的动态回复促使形成大量完好亚晶,变形诱发亚晶转动和亚晶界合并形成新晶粒.观察到原晶粒中的亚晶不断倾转弯曲或扭转形成再结晶晶粒间的位向关系.这表明此合金动态再结晶的形核方式与某些矿物类似,主要以应变诱发亚晶逐渐转动而均匀形核.这种较大程度的不同时性形核,使动态再结晶的应力峰不明显.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金属玻璃TiCu和Zr_(3.12)Ni氢化物中氢原子分布的探讨
陈济舟;王俊桥;叶绪莘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67-272.  
摘要   PDF (496KB)
利用广角X射线散射测量了金属玻璃TiCu,Zr_(3.12)Ni吸氢前后约化径向分布函数的变化.假定氢原子主要占据由Ti原子或Zr原子构成的四面体间隙,可以定量地解释第一峰的位移.对大γ处具有近似周期性的宽散峰也进行了讨论.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金属疲劳断裂的热图研究
黄毅;林雪荣;徐军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73-279.  
摘要   PDF (2555KB)
本文使用了一台高时间分辨率的红外热象仪和一台孔径为20毫米的快速红外探测器,监测高速旋转弯曲疲劳样品的表面温度分布.确定了红外发射与局部疲劳损伤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疲劳损伤无损检测方法.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无标样X射线衍射定量相分析的回归求解
陈名浩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80-285.  
摘要   PDF (410KB)
用m个试样的测值,构成求k方程的差方和,将其对n个k值求极小(m>n),即令?sum from j=1 to m(M_j-sum from i=1 to n I_(ijk_s~i))~2/?k_s~i=0回归得出n个求k方程的各项系数.由△k=△_I~(-1)*△_M矩阵运算式解出n个k值,进而求得n个未知相量.利用回归降低总误差,以期克服多元方程求解过程中误差叠加的困难.方法应用于W_9Mo_3Cr_4V高速钢析出相的定量分析.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等离子喷涂超导涂层的组织结构
闻立时;钱声伟;胡倾宇;关侃;庄育智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86-289.  
摘要   PDF (1232KB)
<正> Y-Ba-Cu系氧化物在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电性被发现以来,其潜在应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由于陶瓷材料所特有的高脆性使其加工性能极差,有效的成材途径成为这种氧化物超导陶瓷的实用化进程中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我们曾报道了用等离子喷涂工艺制备成YBa_2Cu_3O_(7-x)超导涂层的结果,运用此方法可以方便、灵活、有效地在多种基材上复合超导材料,得到超导电气元件。Neiser等及Cuomo等的结果也证实了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Al_2O_3对镁铬耐火材料在炉外精炼渣中溶蚀的影响
陈肇友;刘波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90-292.  
摘要   PDF (761KB)
<正> 提高真空吹氧脱碳(VOD)与氩氧脱碳(AOD)炉镁铬耐火材料炉衬的寿命,目前仍是重要问题,我们曾对不同Cr_2O_3含量的镁铬耐火材料在炉外精炼渣中的溶蚀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同样实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Nd-Fe-B磁体杨氏模量随温度的变化
罗阳;张宁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93-295.  
摘要   PDF (228KB)
<正> 为揭示快淬热压磁体热应变织构产生的根源,我们对合金机械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前文报道了Nd-Fe-B磁体的热膨胀和硬度随温度的变化,本文则着重报道在室温到800℃温区内,Nd-Fe-B磁体的杨氏模量随温度的变化,以展示晶体刚度各向异性和塑性流变特性对热应变织构形成的可能贡献。 一般而言,合金的杨氏模量是结构不敏感的参量,即它与合金内部显微组织以及合金成分的微调无关。它主要反映合金内部原子之间的键合,故具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非晶(Fe_(80)Ni_(20))_(78)Si_(22-x)B_x合金的磁矩与Curie温度
官可洪;卜晓东
金属学报. 1988, 24 (3): 296-298.  
摘要   PDF (183KB)
<正> 用液态快淬法制备非晶合金条带时,通过加入15—30%的B与Si等类金属含量是形成非晶状态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Si与B等类金属元素的加入,使非晶态合金的磁性受到明显的影响。 本文实验研究了Si与B含量间的相对变化对(Fe_(80)Ni_(20))_(78)Si_(22-x)B_x合金的饱和磁矩、平均原子磁矩与Curie温度的影响关系。利用电子转移模型与分子场近似理论定性的解释了(Fe_(80)Ni_(20))_(78)-Si_(22-x)B_x合金的磁矩(M_s)与Curie温度(T_c)随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