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4-11
|
上一期
下一期 |
|
|
|
Ti-Ni形状记忆合金多阶段可逆相变的类型及其演化过程
贺志荣
金属学报. 2007, 43 (4): 353-357 .
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部分热循环分析法研究了350—800 ℃退火态和300—500℃时效态Ti-(50.2—50.8)Ni(原子分数, %)形状记忆合金多阶段可逆相变的类型及其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 这些合金发生R和马氏体两种可逆相变, 相变可以一阶段完成, 也可以多阶段完成. 时效态合金的相变比退火态复杂, 时效温度越低相变越复杂. 若用DSC曲线上冷却相变峰数/加热相变峰数表示相变类型, 则退火态和时效态合金冷却/加热时可以发生1/1, 2/1, 2/2,3/2和3/3等类型的相变. 给出了各类相变发生的热处理工艺. 多阶段可逆相变是一个渐变过程, 在冷却相变峰的温度区间进行部分热循环时, 随冷却停止(加热开始)温度降低, 逆相变峰温度降低.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原始Mg粉形状对Mg-B体系成相行为的影响
闫世成; 闫果; 卢亚锋; 刘春芳; 周廉
金属学报. 2007, 43 (4): 358-362 .
采用球形Mg粉(Q-Mg)、屑状Mg粉(X-Mg)和无定形B粉, 按照MgB2的化学计量比充分混合后, 在10 MPa的压力下压制成块材, 分别在650, 750和800℃下进行烧结. 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 Q-Mg样品的成相速率远低于X-Mg样品.扫描电镜(SEM)观察显示, 样品中的孔洞形状和尺寸依赖于初始Mg粉的形状和尺寸.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结果显示, 两类样品在升温过程中, 均先后发生了固--固反应、Mg熔化以及液-固反应. 但是, 由于球形粉末表面积较小, 表面能较大, 且表面原子活性较差, 导致了Q-Mg样品的固-固反应起始温度比X-Mg样品高出53.7℃. 基于DSC, XRD和SEM研究结果可知, 球形Mg粉提高了固-固反应温度并延缓了低温下的Mg-B反应速率, 但不改变MgB2晶体的形成和生长机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纳米尺度铜团簇在升温过程中结构变化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徐送宁; 张林; 张彩碚; 祁阳
金属学报. 2007, 43 (4): 379-384 .
应用正则系综分子动力学方法和嵌入原子势函数, 模拟计算了在升温过程中纳米尺度铜团簇Cun(原子数n=531, 603, 683)原子径向密度分布函数ρ(r)及原子的平均能量随温度的变化. 在将团簇沿其径向分为表层、近表层、内层I和内层II四个区域后, 研究了在升温过程中纳米尺度铜团簇表层及内部区域结构变化.结果表明, 团簇Cu603在温度为770 K时团簇表层区域原子的结构部分处于无序状态, 部分保持有序结构, 且这种有序和无序共存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000 K, 而在这一温度区间内, 近表层和内层原子的结构仍总体保持有序结构;在1000—1100 K温度区间内, 各区域原子的平均能量均经历一个N形变化后,当温度为1080 K时团簇各区域内原子的结构已变为无序, 但沿径向方向表现为层状分布; 直到1500 K时, 团簇的层状分布特征消失. 团簇Cu531和Cu683具有相似的结果.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对316L不锈钢表面改性的实验研究
王旭; 张俊善; 雷明凯
金属学报. 2007, 43 (4): 393-398 .
利用离子能量为300 keV、束流密度为200 A/cm2、脉冲宽度为75 ns的混合离子束(70%H++30%C+)组成的强流脉冲离子束(HIPIB)对316L不锈钢进行了表面辐照处理, 辐照次数分别为1, 5, 10次. 采用SEM, XRD, TEM和EPMA分析辐照后试样表面形貌、表面层相组成和微观结构及元素分布的变化. 结果表明, HIPIB辐照使试样表面光滑化, 表面层晶粒细化、产生择优取向, 杂质元素选择性烧蚀, 电化学腐蚀性能明显提高. 由于HIPIB辐照引起的大应力和冲击波的影响, 辐照后在深度达100μm表层内显微硬度提高, 表面摩擦系数降低, 表面抗磨损性能显著改善.随着辐照次数的增加, 316L疲劳极限和蠕变断裂寿命延长, 稳态蠕变速率降低.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钢板电镀锌表面聚苯胺膜硅烷改性的研究
印仁和; 张磊; 董晓明; 姬学彬; 张新胜; 曹为民; 石新红
金属学报. 2007, 43 (4): 404-408 .
在加入硅烷偶联剂γ-APS的苯胺中性溶液中采用恒电流法在电镀锌钢板上制备聚苯胺膜, 采用SEM观测其表面形貌, 测试不同条件下聚合膜的厚度.交流阻抗和盐雾实验表明, 加入-APS后, 聚苯胺膜层的致密性和防护性明显提高, 接近铬酸盐钝化膜. 通过XPS分析, 得到γ-APS改性聚苯胺膜掺杂度为11%、氧化度为64%; 与改性前聚苯胺膜相比较,掺杂度降低、氧化度增高. 结合红外光谱和XPS分析, 发现聚苯胺膜中存在4种化学环境:C-Si-O-Si, C-Si-OH, C-Si-O-C, C-Si-O-Zn.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定向凝固铁磁形状记忆合金Co-Ni-Ga的择优取向及其组织演化
谢华; 刘剑; 霍颜秋; 李建国
金属学报. 2007, 43 (4): 417-421 .
采用液态金属冷却定向凝固方法制备出Co-Ni-Ga取向晶体, 并研究了不同晶体生长速度下, 晶体的轴向择优取向及其定向凝固组织的变化. 结果表明: 在温度梯度为250 K/cm、晶体生长速度为0.9 mm/min时, 柱晶具有完全的<110>取向, 存在单变体马氏体并有麦穗状'相析出;当生长速度提高至9 mm/min时, 合金试样为<111>+<001>+<110>混合取向, 凝固组织转变为单一的马氏体板条. EDS表明, 定向晶体沿稳定生长区轴向成分比较均匀, 无明显宏观偏析存在. 采用此方法能够获得比较长的稳定的马氏体单变体区, 为制备铁磁形状记忆合金取向多晶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两段式无缝软接触结晶器电磁参数和结构参数的研究
金百刚; 王强; 崔大伟; 刘燕; 赫冀成
金属学报. 2007, 43 (4): 427-432 .
利用数值模拟与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两段式无缝软接触结晶器壁厚(d)、结晶器上半段电阻率(ρ)、电源频率(f)、线圈电流强度(I)对结晶器透磁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结晶器内部磁感应强度(B)随f和d的增大而减小, 随I和ρ的增大而增强. 各因素对磁场影响的顺序依次为f,ρ, I, d. 通过无量纲分析确定了两段式结晶器内弯月面处B与d, ρ, f, I之间的定量关系为B/(μ0I/d)=4.36×109(ρ/If)0.89. 最后, 确定了两段式结晶器应用于软接触技术最佳的实验条件为: d=5 mm, ρ=8.8×10-7 Ω•m, I=2000 A, f=2500 Hz.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WC颗粒增强铜基合金覆层用钎料的研究
周霞; 王越; 周继扬; 曲国辉; 鲍志勇
金属学报. 2007, 43 (4): 433-438 .
研制了一种新型钢用WC颗粒增强铜基合金覆层用的CuMnNiCr多元铜基钎料, 对该钎料的熔化特性、钎料组织、钎焊工艺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并通过优化的钎焊表面合金化工艺, 在普通铸钢件表层制得了WC颗粒增强铜基合金耐磨覆层. 研究结果表明, 与普通的CuZnNi、CuMnNi合金钎料及NiCrBSi高温自熔合金钎料比较, CuMnNiCr多元合金钎料由于多种强化机制而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此外, 该钎料还具有优异的钎焊冶金特性、致密的冶金结合界面以及较高的界面结合强度. 使用该钎料制备的复合覆层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SEM, EDS及XRD分析表明: 该复合覆层与钢母体结合牢固; 覆层内合金基体与WC颗粒形成了冶金结合, WC的体积分数可达54%, 复合覆层组织由α-Cu固溶体基体、α-Cr与MnNi弥散硬化相及WC硬质相组成. 磨损实验证明, 该覆层的耐磨性远优于30MnSiTi马氏体低合金钢.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Cr3C2/Ni3Al复合材料的高温稳定性
李尚平; 骆合力; 冯涤; 曹栩; 张喜娥
金属学报. 2007, 43 (4): 439-443 .
通过对Cr3C2/Ni3Al复合材料在1000℃进行长期时效和氧化实验, 分别考察了该材料的高温相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结果表明, 经1000℃长期时效后, Cr3C2/Ni3Al复合材料中的Cr3C2强化相保持稳定,而基体中则析出一定量的γ相, 该相的析出强化了Ni3Al基体, 从而使得复合材料的硬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Cr3C2/Ni3Al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其表面形成以α-Al2O3为主的致密氧化膜, 在空气中的氧化速率仅为Ni3Al合金的1/2. 分析认为, Cr3C2在堆焊过程中发生溶解, 导致部分Cr固溶于Ni3Al合金基体中,促进了α-Al2O3的形成, 从而改善了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 Cr3C2具有良好的高温化学稳定性并与Ni3Al基体有较好的氧化协同性, 从而可得到基体有力支撑以发挥抵抗磨损的作用. 优良的高温稳定性使得Cr3C2/Ni3复合材料适于在1000℃的高温环境下长期服役.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