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 第4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4-11
|
上一期
下一期 |
|
|
|
Mg-Zn-Ca系富Mg区域三元化合物及其固态相平衡
李洪晓 马倩倩 任玉平 蒋敏 秦高梧
金属学报. 2011, 47 (4): 385-390.
DOI: 10.3724/SP.J.1037.2010.00638
利用SEM, EPMA, XRD和TEM对Mg-Zn-Ca系富Mg区域三元化合物的成分、结构及其相平衡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Mg-Zn-Ca系富Mg区域存在2个可与镁基固溶体相平衡的三元化合物T1和T2. 其中化合物T1为线性化合物, 成分(原子分数, %, 下同)为: Ca约16, Zn 16.8-49.5, Mg余量; 晶体结构为六方结构, 晶格常数随Zn含量的增大而减小, a=0.995-0.945 nm, c=1.036-1.003 nm. T2相的成分范围为: Mg 27.1-29.3, Zn 62.1-64.4和Ca 7.6-9.0; 也为六方结构, 晶格常数 a=1.475 nm和c=0.879 nm. 335 ℃时, Zn的加入并未使得镁基固溶体对Ca的溶解度降低, 但Ca元素提高了Zn在镁基固溶体中的溶解度, Zn达到4.6. 335 ℃时, Mg-Zn-Ca系相图富Mg区域存在着三相区α-Mg+Mg2Ca+T1, α-Mg+T1+T2, α-Mg+T2+MgZn, MgZn+T2+Mg2Zn3和 α-Mg+Mg7Zn3+MgZn.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镍基高温合金DZ125的组织演化
闵志先 沈军 熊义龙 王伟 杜玉俊 刘林 傅恒志
金属学报. 2011, 47 (4): 397-402.
DOI: 10.3724/SP.J.1037.2011.00015
采用液态金属冷却(LMC)定向凝固结合液淬法, 在温度梯度(G)为250 K/cm, 凝固速率(V)为2-400 μm/s的条件下系统研究了镍基高温合金DZ125的固/液界面形态、胞/枝晶间距及MC碳化物形态. 随着V的增大, 界面形态经历了浅胞状→深胞状→粗枝晶→细枝晶的转变. 一次胞晶间距随着V的增大而增大, 当V=5 μm/s时, 固/液界面达到胞-枝转变点, 且一次枝晶间距达到最大值. 当V≧10 μm/s时, 一次枝晶间距和二次枝晶间距随着V的增大而减小. MC碳化物生长形态随着V的增大由胞-枝转变点的八面体依次向骨架状、汉字体状、细小枝晶转变. 分析表明, 一次枝晶间距与Trivedi模型和Ma模型吻合较好, 同时, 低速下(V≦50 μm/s)一次枝晶间距与Hunt-Lu模型吻合得很好, 但高速时发生了明显的偏差. 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一次枝晶间距和二次枝晶间距与V分别满足λ1=314.6V-0.24±0.02和λ2=97.76V-0.33±0.01. MC碳化物在凝固中后期由液相析出, 其形态主要受到固/液界面形态和V的影响.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较低剪切速率下过冷熔体非枝晶组织的形成与演化
赵力宁 林鑫 黄卫东
金属学报. 2011, 47 (4): 403-409.
DOI: 10.3724/SP.J.1037.2010.00519
采用SCN-5H2O(摩尔分数, \%)透明模型合金研究了较低剪切速率范围内过冷合金熔体中晶体的生长与演化行为. 结果表明, 在较大过冷度下, 存在一个剪切速率阈值, 当熔体剪切速率高于阈值, 晶体能够以球状形态生长; 当剪切速率低于阈值, 晶体以枝晶形态生长. 在较低剪切速率下, 过冷度较大时, 球晶失稳后呈枝晶形态, 过冷度较小时, 球晶失稳后呈玫瑰晶形态. 球晶失稳形成玫瑰晶是由球晶界面扰动胞低速生长过程中尖端发生持续分叉所造成的.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Bi对AZ80镁合金凝固行为及显微组织的影响
王亚霄 付俊伟 王晶 罗天骄 董旭光 杨院生
金属学报. 2011, 47 (4): 410-416.
DOI: 10.3724/SP.J.1037.2010.00604
采用加热-激冷方法和OM, SEM, XRD, DSC等分析手段, 研究了AZ80-Bi镁合金的凝固行为, 分析了合金的凝固组织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阐明了合金的凝固序列. AZ80-2%Bi(质量分数)合金的铸态显微组织由α-Mg, β-Mg17Al12和Mg3Bi2相组成, 其中Mg3Bi2相以片状和颗粒状两种形态存在. 将2%Bi加入AZ80合金后, 影响了合金的凝固序列, 二元共晶转变L→α-Mg+β-Mg17Al12 (437 ℃)被三元共晶转变L→α-Mg+β-Mg17Al12+Mg3Bi2 (435 ℃)代替. 2%Bi的加入使AZ80合金的初晶形核温度由568.8 ℃降低至562.6 ℃, 共晶平台温度由424.2 ℃降到421.1 ℃.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纵向磁场对Al-40%Cu过共晶合金定向凝固显微组织的影响
沈裕 任忠鸣 李喜 任维丽
金属学报. 2011, 47 (4): 417-422.
DOI: 10.3724/SP.J.1037.2010.00588
研究了纵向磁场对Al-40%Cu(质量分数)过共晶合金定向凝固显微组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温度梯度 GL=42.6 K/cm, 生长速率 R=2 μm/s, 施加弱磁场时, Al2Cu初生相由规则小平面状逐渐变得不规则, 并趋向于非小平面方式生长, 热电磁对流效应在不同尺度下影响界面前沿溶质分布及各相生长温度, 微观尺度下影响初生相形貌, 宏观尺度下改变糊状区长度, 引起宏观偏析; 施加较强磁场后, 初生相呈现不规则胞状组织并紧密定向排列, 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内生热电Lorentz力及磁晶各向异性.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1500 MPa级高强度钢42CrMoVNb的氢吸附行为
李阳 张永健 惠卫军 王毛球 董瀚
金属学报. 2011, 47 (4): 423-428.
DOI: 10.3724/SP.J.1037.2010.00537
采用阴极充H和H热分析等实验方法, 研究了新开发的1500 MPa级高强度钢 42CrMoVNb在不同奥氏体化温度淬火和不同温度回火后的H吸附行为, 并与常用钢42CrMo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在淬火态及不同温度回火处理后, 42CrMoVNb钢充H试样的H逸出曲线峰值温度$\theta_{\rm p}$在200---250 ℃之间. 回火温度从200 ℃升高到500 ℃时, 充H试样的H含量缓慢增加; 当回火温度升高到 500 ℃以上时, 充H试样的H含量急剧增加, 并且在600 ℃附近达到最高值 6.6×10-6左右, 该H含量约为淬火态时的5倍; 继续提高回火温度, 则H含量又急剧下降. 在不同奥氏体化温度(850-1100 ℃)加热淬火, 经400 ℃回火时, 没有细小弥散的(V, X)C碳化物析出, 因而充H试样的H含量随奥氏体化温度升高的变化不明显; 而在有细小(V, X)C析出的峰值温度600 ℃回火时, H含量则随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 这表明, 细小弥散的(V, X)C碳化物可作为H陷阱而吸附大量的H. 通过改变升温速率测定(V, X)C析出相的H陷阱激活能Ea=28.7 kJ/mol.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焊接热影响区针状铁素体的形核长大及其对组织的细化作用
舒玮 王学敏 李书瑞 贺信莱
金属学报. 2011, 47 (4): 435-441.
DOI: 10.3724/SP.J.1037.2010.00578
通过观察焊接热循环冷却过程中不同温度取样直接淬火后的微观组织, 研究了焊接热影响区(HAZ)晶内针状铁素体(IAF)的形核长大过程, 论证了针状铁素体分割原奥氏体晶粒及细化晶内组织的机理. Auger电子能谱(AES)证实, 在TiOx-MnS型复合夹杂物边界附近存在贫Mn区, IAF易于在这类复合夹杂物上形核, 单个复合夹杂物能够诱导多个IAF形核, 随着冷却过程中温度的降低, 形核后的IAF逐渐长大. 淬火马氏体和贝氏体在生长过程中会与IAF发生碰撞, 使其发生变形, 但不能穿过IAF. 正是由于IAF分割了原奥氏体晶粒, 阻碍了晶内其它微观组织的生长, 焊接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得到细化.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带腐蚀产物超高强度钢的电化学行为
孙敏 肖葵 董超芳 李晓刚 钟平
金属学报. 2011, 47 (4): 442-448.
DOI: 10.3724/SP.J.1037.2010.00466
采用动电位极化、电化学阻抗、扫描电镜(SEM)、扫描Kelvin探针(SKP)和Raman光谱研究了300M和AerMet 100超高强度钢盐雾实验后试样的电化学行为. 结果表明, 300M钢在盐雾实验中生成的腐蚀产物为γ-FeOOH和Fe(OH)3; AerMet 100的腐蚀产物为 β-FeOOH, Fe3O4和γ-Fe2O3. Fe3O4和γ-Fe2O3较 γ-FeOOH致密, 更加有效阻碍了O2和Cl-的扩散, 对基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随盐雾时间的延长, 2种钢的腐蚀电位均降低, 腐蚀电流密度均增大, 阳极溶解作用增强; 300M钢的腐蚀产物电阻随腐蚀产物的集聚而增大, 随脱落而减小; 带腐蚀产物的 AerMet 100的电化学过程受扩散作用控制, Warburg阻抗随盐雾进行而增大. 盐雾实验后2种超高强度钢的Kelvin电位值较未盐雾时高0.5-0.6 V, 且整个测试面的Kelvin电位值随盐雾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不均匀. 300M的腐蚀产物保护作用较差, AerMet 100的耐蚀性和腐蚀产物的保护性能优于300M.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7075铝合金微弧氧化涂层的组织结构与耐蚀耐磨性能
王艳秋 王岳 陈派明 邵亚薇 王福会
金属学报. 2011, 47 (4): 455-461.
DOI: 10.3724/SP.J.1037.2011.00010
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7075铝合金表面制备保护性涂层, 考察工艺参数对涂层生长过程的影响规律, 利用SEM和XRD测试微弧氧化涂层的微观组织, 通过中性盐雾实验评价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通过摩擦磨损实验研究涂层的摩擦磨损特性. 结果表明, 电流密度和氧化时间是影响微弧氧化涂层质量和厚度的重要参数; γ-Al2O3是微弧氧化涂层的主要组成相, 基体材料成分和电解液组分都会影响涂层的相组成; 涂层厚度以及封孔处理对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具有显著影响, 经适当工艺制备和处理的微弧氧化涂层耐中性盐雾实验时间可达2000 h以上, 耐蚀性优异; 微弧氧化处理能够显著提高7075铝合金的耐磨性, 与7075铝合金基体和硬质阳极氧化膜相比, 微弧氧化涂层的耐磨性分别提高了约400倍和50倍.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Co-C纳米复合薄膜的微结构、磁性能和磁输运特性
唐瑞鹤 杨志刚 张弛 杨白 刘晓芳 于荣海
金属学报. 2011, 47 (4): 469-474.
DOI: 10.3724/SP.J.1037.2010.00546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硅基片上制备了Co原子分数为13.0%的Co-C纳米复合薄膜. 在真空条件下, 对薄膜进行退火处理, 退火温度从 473 K逐步提高至773 K, 保温时间30 min. 形貌观察表明, 未经退火处理的薄膜中, Co颗粒均匀分布在非晶C基体中, Co颗粒尺寸为1.5-3.0 nm; 673 K退火后, Co颗粒尺寸增大. 磁性能测试表明, 未经退火处理的薄膜磁性较弱, 随着退火温度升高, 薄膜的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均明显增大; 当退火温度增加至673-773 K时, 薄膜呈现出低温铁磁性、室温超顺磁性的典型颗粒体系磁性特征. 磁输运特性研究表明, 未经退火处理的薄膜在温度为4.2 K, 磁场为3980 kA/m时表现出1.33%的负磁电阻, 随着退火温度升高, 样品磁电阻值下降; 电阻与温度关系在4.2-60 K范围内符合lnR-T-1/4线性关系, 磁输运遵循变程跳跃 (variable range hopping)传导机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连续柱状晶铜基合金BFe10-1-1的动态再结晶研究
余均武 刘雪峰 谢建新
金属学报. 2011, 47 (4): 482-488.
DOI: 10.3724/SP.J.1037.2010.00568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 在变形温度750-900℃, 应变速率0.01-10 s$^{-1}$的条件下, 对连续柱状晶BFe10-1-1合金进行了高温压缩变形, 研究了合金的动态再结晶行为. 结果表明, 动态再结晶温度在850 ℃左右; 热激活能Q= 427.937 kJ/mol, 高于同成分的等轴晶BFe10-1-1合金; 当ln Z<43时, 合金发生部分动态再结晶; 当43≦ln Z≦51时, 发生部分动态再结晶(850和900℃)或不发生动态再结晶(750和800℃), 为该合金发生动态再结晶的中间区域; 当ln Z>51时, 该合金不发生动态再结晶. 存在发生动态再结晶的ln Z值中间区域以及热激活能较高, 表明具有连续柱状晶组织的金属与等轴多晶金属发生动态再结晶的机理有所不同. 在本文工艺参数范围内, 随应变速率增大, 合金发生动态再结晶的区域有所扩大; 动态再结晶晶粒易在合金晶界处以晶界弓弯方式形核, 形成的再结晶晶粒在晶界扩张的同时, 在晶内形成孪晶, 并以“孪生动态再结晶”方式演变成晶粒带.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新型Q-P-T和传统Q-T工艺对不同C含量马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柯 许为宗 郭正洪 戎咏华 王毛球 董瀚
金属学报. 2011, 47 (4): 489-496.
DOI: 10.3724/SP.J.1037.2010.00547
对比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和传统淬火-回火(Q-T)处理对中、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 在提高材料的强塑积方面 Q-P-T处理远胜于Q--T处理, 特别是对中碳钢的效果更为显著. 在所研究的试样中, Fe-0.42C-1.46Mn-1.58Si-0.028Nb合金的强塑积经Q-P-T处理后高达31627 MPa?%, 且延伸率达20.3%, 不仅远高于传统Q-T处理的试样, 而且已满足新一代先进高强度钢预测的性能. 显微组织分析表明, Q-T和Q-P-T处理的差异在于残留奥氏体的量和尺寸分布以及马氏体板条的均匀程度. 前者含少量 (<3%) 较薄的“薄膜状”残留奥氏体, 且马氏体板条尺寸范围较宽; 而后者含较多较厚的“薄片状”残留奥氏体, 且马氏体板条尺寸分布较窄. 因此Q-P-T处理的先进高强度钢具有承受较强的塑性变形和阻止微裂纹扩展的能力.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SiC长纤维表面(Al+Al2O3)复合涂层的制备
张露 石南林 宫骏 裴志亮 高立军 孙超
金属学报. 2011, 47 (4): 497-501.
DOI: 10.3724/SP.J.1037.2010.00714
利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在SiC长纤维表面沉积了(Al+Al2O3)扩散阻挡涂层, 研究了沉积工艺参数对涂层的成分、沉积速率的影响, 以及涂层对SiC纤维的表面残余应力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 Al2O3涂层的沉积速率先迅速增加后缓慢增加; 随着工作气压的增加, Al2O3涂层的沉积速率先缓慢降低, 在工作气压到达一定值时, 沉积速率快速下降随后缓慢下降. 沉积的(Al+Al2O3)复合涂层保护了SiC纤维的富C层, 起到了保证纤维与Al2O3涂层之间结合力的作用; 激光Raman谱显示改性后纤维的表面残余应力有降低趋势. 室温和高温处理后复合丝的拉伸强度分别是计算值的97.69%和98.77%, 涂层对纤维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小.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