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2-11
|
上一期
下一期 |
|
|
|
Fe3Al/18-8不锈钢扩散焊界面附近的元素扩散
李亚江; 王娟; 尹衍升; 马海军
金属学报. 2005, 41 (2): 150-156 .
对Fe$_3Al/18--8钢扩散焊界面附近元素的分布进行计算并通过电子探针
(EPMA)进行实验测定, 结果表明, 界面附近靠近18--8钢一侧, 其Al, Ni元素
的计算值和实测值有所差别, Fe, Cr元素分布的计算值和实测值较为接近.
加热温度1333~K时, Cr元素在Fe$_3Al/18--8钢界面附近扩散距离增加至
80 um, Ni元素扩散距离增加至140 $\mu$m. Fe$_3Al/18--8钢扩散焊
界面过渡区宽度为$x^2=7.5$\times$102exp($-75.2/RT$)($t-t_0).
在一定加热温度下, 保温时间超过60 min以后界面过渡区宽度不再明显增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基于有限元和最优化方法的淬火冷却过程反传热分析
李辉平; 赵国群; 牛山廷; 栾贻国
金属学报. 2005, 41 (2): 167-172 .
淬火过程换热系数的求解是反向热传导问题中的一种不适定和非线性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求解淬火过程随温度变化的换热系数的新方法, 该方法把
有限元方法引入反向热传导问题, 根据实验测量的温度曲线, 结合使用最
优化方法中的进退法和试探法确定合理的边界换热系数. 为了使进退法适
用于该类反传热问题, 对其算法进行了改进, 并用其确定换热系数优化的
搜索区间, 然后用试探法(黄金分割法)在搜索区间内找到换热系数的最佳
值. 在计算过程中, 利用有限元法可以方便地计算出各个单元在整个过程
的相变情况, 得到各单元在相应时间段所产生相变潜热, 并将各单元的相
变潜热与单元温度场进行耦合计算.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镍基合金涂层包覆钢腐蚀失效过程的电化学阻抗谱研究
赵卫民; 王勇; 薛锦; 吴开源
金属学报. 2005, 41 (2): 178-184 .
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方法在低碳钢表面制备NiCrBSi合金涂层, 将包覆样品
在真空下进行600℃热处理并保温2 h, 利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镍基合金层在
3.5\%NaCl溶液中的腐蚀失效过程, 提出了电极在腐蚀过程中的不同阻抗模型. 涂层
腐蚀初期为均匀腐蚀, EIS谱中存在明显的电感效应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并消失
说明了孔蚀诱发的过程, 模型为R(QR(RL)). 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 涂层上出现局部腐
蚀, 介质通过孔隙腐蚀孔内金属, 模型为R(Q(R(QR))). 孔蚀在涂层内的发展后期, 因
为闭塞电池作用使得介质在孔内的有限长度扩散过程影响显著, 模型为R(Q(RO(QR))).
腐蚀介质渗透通过涂层到达基体后, 碳钢发生选择性腐蚀, 模型为R(Q(R(QR))). 按照
上述模型分阶段对EIS数据进行拟合, 获得了各电路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解释了电
化学反应界面的变化特点.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半固态AZ91D镁合金的触变性
毛卫民; 闫时建; 甄子胜; 钟雪友
金属学报. 2005, 41 (2): 191-195 .
利用Couette型同轴双桶流变仪, 对等温搅拌和重熔加热的半固态AZ91D镁合金浆料
的触变性能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经过连续降温
和等温搅拌, 半固态浆料的表观粘度逐渐降低, 并达到一个稳态值; 此时,
若停止搅拌剪切, 并经过某一时段的等温静置, 再次在某一剪切速率下搅拌时,
半固态浆料的表观粘度会突然升高, 然后再迅速降低, 最后到达一个稳态值,
呈现出典型的剪切变稀特性; 延长静置时间、或增加固相分数、或降低剪切速率,
再次剪切搅拌时, 半固态浆料到达稳态表观粘度的时间随之增长, 同时稳态表观
粘度值也相应增大; 重熔加热后的半固态浆料的稳态表观粘度比相同固相分数的
等温搅拌的半固态浆料的稳态表观粘度低; 随重熔加热保温时间的
延长, 半固态浆料的稳态表观粘度逐渐降低, 当稳态表观粘度达到最低值后,
随重熔加热保温时间的延长, 稳态表观粘度又逐渐增大.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块体非晶合金绝热升温与锯齿流变机制
陈德民; 孙剑飞; 沈军
金属学报. 2005, 41 (2): 196-198 .
对Zr$_41.2Ti$_13.8Ni$_10Cu$_12.5Be$_22.5
块体非晶合金压缩条件下的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 利用应变能理论,
以面积比($A_\rm s/A$)为参量, 计算出了流变过程中剪切带形
成时变形区域的温度, 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随着变形的增大, 弹性
应变能增加, 形成剪切带时的温度逐渐升高, 当剪切带面积比$A_\rm s/A$
值小于1/4时, 升高的温度将达到或超过玻璃转变温度, 导致变形区域粘度降
低, 从而促进剪切带继续扩展并导致最终断裂. 此局部温度变化规律揭示了
块体非晶合金锯齿流变直至断裂的机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
Cu-50%Ni合金快速凝固过程中原子团簇演变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刘俊; 赵九洲; 胡壮麒
金属学报. 2005, 41 (2): 219-224 .
采用NPT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应用周期边界条件, 模拟了Cu--50\%Ni(原子分数)
合金熔体在不同冷却过程中原子团簇的演变情况, 给出了以
1$\times$1014 K/s冷速冷却至室温时Cu--50\%Ni非晶体系中存在的各种结构
单元, 并研究了Cu, Ni原子在这些结构单元中的排列情况. 结果表明, 较高冷速下
形成的非晶具有较高的能量和较高的非晶转变温度($T_\rm g). 在冷却过程中,
原子间的短程作用逐渐加强, PCF图第一峰值逐渐增大. 1551键对在非晶体系中占
主导地位, 且受冷速影响较大. 体系中除了正二十面体外, 还存在着各种缺陷多面体,
其中含1551键对较多的缺陷多面体其数目也较多. FK多面体与Bernal多面体数目始终
很少. 大原子(Cu)易于占据多面体顶点, 而小原子(Ni)则倾向于占据各多面体中心较
大的空隙. 随着冷速的降低, 各多面体数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