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12-1961
CN 21-1139/TG
创刊于 1956 年 (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1985年, 第2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85-05-18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论文
γ/γ′-α-Mo定向共晶激光表面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胡壮麒;张静华;唐亚俊;于洋;张玉生
金属学报. 1985, 21 (5): 1-139.  
摘要   PDF (2841KB)
激光快速熔凝γ/γ′-α-Mo定向共晶表面层后,完全改变了以γ/γ′为基体、α-Mo纤维为强化相的定向组织,变成极度精细的胞晶和树枝晶,熔区内成分均匀.此外熔区有外延生长特性.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18Cr2Ni4WA钢氮化层强化机理的研究
郑经纮;王育烽;沈甫法;俞德刚;毛树楷
金属学报. 1985, 21 (5): 5-12.  
摘要   PDF (1867KB)
本文应用薄膜透射电镜方法对经不同温度一段及二段氮化后的18Cr2Ni4WA钢的内氮化层显微组织及其强化本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钢内氮化层形成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1.合金元素及氮原子在铁素体基体{100}α面上形成有序化的混合偏聚区;2.由偏聚区转变成平衡沉淀相CrN,它与基体的位相关系符合Baker-Nutting关系:(001)_(CrN)∥(001)α;[110]CrN∥[100]α在较低温度氮化时,CrN还可由碳化物转变而成.造成内氮化层高硬度的主要原因是铁素体基体内形成弥散的有序化混合偏聚区.在420—500℃氮化的条件下,内氮化层强度达最高值.随氮化温度升高,其硬度逐渐下降.采用低温+高温二段氮化时,由于低温形成的有序化偏聚区相当稳定,从而使氮化层的高硬度能保持到较高的温度,所以二段氮化在保持内氮化层高硬度的同时可以加速氮化过程,缩短氮化时间.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等温淬火对30CrMnSiNi2A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张百伟;张振芳;李淑清;张兴华
金属学报. 1985, 21 (5): 13-19.  
摘要   PDF (963KB)
本文研究了30CrMnsiNi2A钢在马氏体区不同温度等温淬火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从应力腐蚀、低周疲劳、断裂韧性、断口特征和常规机械性能的综合考虑来确定最佳等温淬火工艺.试验结果表明,285℃等温淬火280℃回火的热处理工艺可以获得比较良好的综合性能,并且认为下贝氏体和残留奥氏体是使该钢的韧性和塑性提高的主要因素,而回火马氏体则是保证钢的强度的重要因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低碳低合金钢临界区奥氏体化动力学的研究
雷廷权;潘杰
金属学报. 1985, 21 (5): 20-30.  
摘要   PDF (2803KB)
本文研究了具有铁素体加珠光体原始组织的低碳低合金钢在临界区(740℃到820℃)奥氏体化过程的动力学.奥氏体的形成可分成两个阶段:1.奥氏体的形核和快速长大;2.奥氏体缓慢地向铁素体中推移.在740℃,奥氏体主要在珠光体和铁素体界面上形核,而在780℃和820℃,部分奥氏体核在珠光体团内的渗碳体和铁素体界面上生成.阶段Ⅰ的测量结果符合Cahm的晶界形核转变理论;对阶段Ⅱ用再结晶晶粒长大理论进行了讨论.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少量Ni,Cr元素对低碳钢氧化铁皮粘附性的影响
陆关福;顾建忠;吴光亚
金属学报. 1985, 21 (5): 31-36.  
摘要   PDF (1784KB)
本文研究了少量Ni,Cr元素对低碳钢氧化铁皮粘附性的影响.利用金相、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分析了1100—1250℃高温空气氧化后的氧化皮结构与粘附性.结果表明:少量Cr对氧化皮结构无影响,而Ni在1150℃以上使氧化皮形成强粘附性的富Ni金属网丝和楔形浸入金属基体的晶界氧化结构.当Ni,Cr共存时,粘附层的厚度明显增加.因此含少量Ni,Cr的低碳钢,其氧化皮具有较强的粘附性.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力-应变行为及其显微组织特征
张一;金嘉陵
金属学报. 1985, 21 (5): 37-142.  
摘要   PDF (2935KB)
本文对51.6at.-%Ni-Ti形状记忆合金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和显微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测试和观察.对预马氏体转变现象和可能的机制以及温度诱发马氏体、应变诱发马氏体的形态和亚结构、弥散析出第二相进行了讨论.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氢在铁中的应变场
张统一;褚武扬;肖纪美
金属学报. 1985, 21 (5): 42-50.  
摘要   PDF (617KB)
计算了有应力和无应力状态下产生非球对称应变的氢原于的化学位之差,μ_σ-μ_0=-VΣσ_iε_(ii)~′,其中U就是氢应变场和外应力场的互作用能.对纯剪应力τ,则U=-0.55133Vτ(ε_(11)-ε_(22)),因而当氢在α-Fe中引起四方畸变时,它和剪应力就有互作用,从而可导致氢在45°面上富集,这就可解释充氢的无裂纹扭转试样以及III型裂纹试样能沿45°面产生氢致滞后断裂的实验事实.当非球对称应变的氢择优分布时,在拉伸和压缩条件下的氢浓度公式并不相同,分别为C_t=C_0exp[(0.70089ε_(11)+0.29911ε_(22))Vo/RT],C_0exp[(0.14956ε_(11)+0.85044ε_(22))Vσ/RT].因此,根据氢渗透实验所获得的C_t/C_0和C_p/C_0,就可定出ε_(11)/ε_(22).例如,用Bockris的数据可得ε_(11)/ε_(22)=1.27.这表明氢在α-Fe中的应变是非球对称的.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Cu-Ni-Mn合金晶界析出特点的观察
潘奇汉;王德明
金属学报. 1985, 21 (5): 51-55.  
摘要   PDF (403KB)
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时效温度、时间和冷变形对淬火后的Cu-20Ni-20Mn合金时效析出相的影响.结果表明时效温室影响析出相形核的位置、形貌和大小.高于400℃时效能抑制品界择优析出,并且使析出相细小和球状化.冷变形也能有效地抑制晶界择优析出,改变析出相的分布,形貌和大小,增加变形量可使析出相细小而均匀地分布于晶内.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马氏体与铁素体双相低碳钢形变与断裂过程的观察
张振芳;刘民治;苏会和;徐永波
金属学报. 1985, 21 (5): 56-143.  
摘要   PDF (1284KB)
利用扫描电镜及其动态拉伸装置,对具有板条马氏体和铁素体双相钢组织的断裂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拉伸应力作用下,裂纹在马氏体与铁素体界面及不同马氏体取向界面处成核,或者由于马氏体板条的断裂而产生.断裂系主裂纹钝化和微裂纹长大,最后沿强烈剪切形变带迅速连接所致.其微观形态为塑坑断口,属延性断裂机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Cu:Cu-Al扩散偶中的相间平衡
吕忆城;M.R.Notis;J.I.Goldstein
金属学报. 1985, 21 (5): 60-146.  
摘要   PDF (3583KB)
用“双套管法”淬火测定Cu:Cu-Al扩散偶中的相平衡,由于该法具有较快的冷却速度,保证了α/β相界面处于局部平衡.传统的淬火方法冷速通常是不够快的,不足以抑制β相的分解.较慢的冷却使界面形貌发生改变;测出的界面浓度是较低温度下的数值.有理由相信,Eifert等实验得到的各温度下都远较平衡浓度为高的α/β相界浓度,是由于实验过程中较慢的冷速所导致.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Cu:Cu-Al扩散偶淬火冷却过程中的“界面逆向迁移效应”
吕忆城;M.R.Notis;J.I.Goldstein
金属学报. 1985, 21 (5): 67-148.  
摘要   PDF (2271KB)
本文研究了淬火冷却过程中Cu:Cu-Al扩散偶α/β界面的逆向迁移,α/β界面的变温扩散模型在Fick第二定律基础上用数值分析法进行了计算.界面逆向迁移的距离和下列因素有关:高温时的原始浓度分布、扩散温度、扩散系数、冷却速率和相图中溶解度曲线的斜率.“界面逆向迁移效应”还影响了浓度分布曲线的形状和界面浓度.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In-As,Ga-As系组分活度的计算
吴际森;邹元爔;莫培根
金属学报. 1985, 21 (5): 74-84.  
摘要   PDF (774KB)
本文用变通的Gibbs-Duhem关系式,通过θ函数进行积分变换,并根据相图,结合化合物生成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式,得到了一个判别生成自由能是否准确的方法.然后据此对有关数据进行了选择,并计算In-As,Ga-As两个二元系中组分的活度.与文献数据相比较,本文结果较为合理.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N,N-二仲辛基氨基乙酸萃取Pt(Ⅱ)和Pd(Ⅱ)
章健民;章爱铀;何振宇;马光甲;袁承业;周莉影;涂通源
金属学报. 1985, 21 (5): 85-91.  
摘要   PDF (453KB)
本文以N,N-二仲辛基氨基乙酸为萃取剂,三氯甲烷(50v.-%)和煤油为稀释剂组成的萃取有机相,在萃取Pt(Ⅱ)和Pd(Ⅱ)过程中,研究HCl浓度、Pt(Ⅱ)和Pd(Ⅱ)起始浓度,离子强度和萃取剂浓度等诸因素对分配比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认为在萃取Pt(Ⅱ)的过程中,萃取剂浓度高吋,有机相中形成[R_2NHCH_2COOH+][PtCl_3(R_2NCH_2COOH]-的萃合物,而低浓度时为H[PtCl_3(R_2NCH_2COOH)],萃取Pd(Ⅱ)时,有机相形成[R_2NHCH_2COOH]+[PdCl_3(R_2NCH_2COOH)]-的萃合物.本文对HCl浓度变化等诸因素对分配比的影响作了解释.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羟肟酸浮选贫铁矿的研究
周维志
金属学报. 1985, 21 (5): 92-99.  
摘要   PDF (525KB)
羟肟酸是一种高效的螯合捕收剂,易与Fe形成络合物,可有效地分离赤铁矿和假象赤铁与石英等脉石矿物.当处理原矿磁选的粗精矿时,C_(7-9)羟肟酸(AHA)和柴油各71 g/t的正浮选与醚胺106g/t(硫酸95g/t)的反浮选指标相近,在弱碱性介质中,C_(7-9)羟肟酸粗选泡沫经重选分离,精矿品位65.71%Fe,回收率近82%.采用305g/t塔尔羟肟酸(THA)浮选.品位由27—29%(提高到62—64%Fe,回收率88—90%.比较氧化石腊皂(1200g/t)浮选,铁精矿的回收率高8%,而不增加药剂费用,经济效益显著.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旋转磁场退火消除非晶合金磁各向异性的研究
官可洪;诸惠兴
金属学报. 1985, 21 (5): 100-104.  
摘要   PDF (318KB)
利用测定磁化功之差法,研究了旋转磁场退火(RFA)温度T_(RFA)、保温时间t_(RFA)和冷速V_(RFA)对非晶Fe_5Co_(73)Si_(10)B_(12)合金磁各向异性K_Q的影响规律,发现在T_(RFA)=400℃,t_(RFA)=30min和V_(RFA)=6℃/min条件下,RFA可使K_Q降低约80%.K_Q减少的原因是由于RFA驱散了应力-磁致伸缩耦合与原子对方向有序引起的磁各向异性的结果.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初轧机主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
陈昌明;陈莹莹;李真;廉锡刚
金属学报. 1985, 21 (5): 105-115.  
摘要   PDF (772KB)
初轧机主传动系统的扭振是造成部件破坏的主要原因.本文指出初轧机的扭振实质上可分为冲击扭振和自激扭振两大类.分析产生各种不同扭振的原因,提出了各种扭振时TAF值的计算方法,并对TAF值可能达到的水平做出预测.指出危险情况和预防原则.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Ce在工业纯铝(A_1级)中合金化量的测定及其分布
霍成章;韩其勇;吴尚才;汪良宣;张捷宇;李宝山
金属学报. 1985, 21 (5): 116-127.  
摘要   PDF (5318KB)
用放射性同位素~(141)Ce及有机电解液低温电解法测定Ce在工业纯铝(A_1级)中的合金化量,并用电子探针,涂敷法自射线照相及自射线照相-扫描电镜法研究Ce在Al中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Al中的大部分Ce以合金化状态存在.Al中的Ce促使Si更多地富集于晶界.随着Ce含量的增加,Al中出现CeAl_4及Ce_5Si_3化合物,并在晶界出现共晶网组织.在退火与不退火的铸态铝中Ce在晶界与枝晶界有较明显的富集.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晶体投影图和衍射谱的计算机模拟
潘金生
金属学报. 1985, 21 (5): 128-136.  
摘要   PDF (545KB)
基于心射投影和旋转倒易坐标系.提出了一个绘制各种投影图和衍射谱的计算机方法,导出了相应的公式,编排了计算机程序(采用BASIC语言).本法的优点是同一程序可用来绘制极射和心射投影图、X射线Laue谱、电子衍射谱等.此外,该程序还可用来绘制各种复杂图谱,如孪晶图谱、高阶电子衍射谱等.利用这些图谱可以方便、迅速地进行各种晶体分析工作,例如确定晶体的对称性、分析任意倒易截面上的结点分布、标定X射线和电子衍射谱以及研究基体和孪晶的位向关系、确定孪晶的类型等.本程序适用于任意晶系和任意参数(任意基圆半径、照相距离或仪器常数).本程序实际应用表明,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