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12-1961
CN 21-1139/TG
创刊于 1956 年 (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1985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5-03-18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论文
钢中原始奥氏体晶界对(225)_γ马氏体形核的影响
张星泉;贺贤铭
金属学报. 1985, 21 (3): 1-6.  
摘要   PDF (1297KB)
本文结果指出,T10A及GCr15两钢的单位体积内(225)_γ马氏体片数N_v与原始奥氏体晶粒平均直径D的关系为N_V=N_0(?)~(-1/2).用相变驱动力作用下的低温多晶范性形变的位错理论可推得此关系.据此认为(225)_γ马氏体形核是在相变驱动力作用下,开动位错源的结果.可见,没有预存的马氏体核胚,而只有预存的位错源.细化原始奥氏体晶粒是细化(225)_γ马氏体片的有效方法.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低碳马氏体钢的透射电镜分析
谈育煦
金属学报. 1985, 21 (3): 7-148.  
摘要   PDF (3425KB)
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具有代表性的六种低碳马氏体钢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含碳量较低的马氏体钢(指0.1—0.25wt-%C),淬火后一般都存在薄膜状残余奥氏体,低碳马氏体钢淬火时不可避免有自回火现象,自回火沉淀出的碳化物是六方晶格的ε碳化物,六种钢都能找到具有局部孪晶亚结构的板条晶,低碳马氏体在350—400℃回火时,ε转化成Fe_3C;回火温度提高至500℃时,孪晶消失,但马氏体板条晶的轮廓在600℃时仍可维持原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Fe-Si-C及Fe-Ni-C合金中的贝氏体亚结构的观察
李承基
金属学报. 1985, 21 (3): 13-21.  
摘要   PDF (4985KB)
本文用SEM,TEM电镜研究了Fe-Si-C及Fe-Ni-C合金中等温形成的贝氏体铁素体的形貌和亚结构.以相界面的结构及扩展特征的现有概念对这些观察结果进行了解释.分析结果认为:钢中贝氏体转变是从块型转变到马氏体型转变的中间过渡型连续系列,界面扩展的机制是扩展控制型-界面控制型-位错滑移型的混合机制,以界面控制型为主.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40MnB钢加热时硼相析出行为的研究
祖荣祥;李定秀;郭曼玖
金属学报. 1985, 21 (3): 22-28.  
摘要   PDF (1974KB)
采用相分析、径迹显微照像、金相组织观察等技术,研究了40MnB钢高温加热后快冷形成的过饱和固溶硼在再加热时的变化.结果表明,这些过饱和固溶硼在加热时以硼相析出.这是与冷却中析出硼相不同的另一条硼相析出途径.X射线衍射确定硼相主要是Fe_3(C,B).研究了硼相数量、尺寸、析出速度和位置等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分析了两条硼相析出途径的异同及联系.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动态应变时效和形变孪晶对H68黄铜的机械性能的影响
钱匡武
金属学报. 1985, 21 (3): 29-35.  
摘要   PDF (1061KB)
研究了动态应变时效和形变孪晶对具有低堆垛层错能的面心立方合金H68黄铜(Cu-32wt-%Zn)拉伸时机械性能的影响.试验是在196—623K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应变速率为4.9 x 10~(-4)s~(-1),平均晶粒尺寸为0.05mm.结果表明,该合金在不同温度下静拉伸,其最大均匀应变量,面缩率及形变孪晶体积分数,均以相似的规律,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且在某一定的温度区间,出现一个加工硬化的平台.本试验的另一重要结果是,形变李晶对机械性能的影响,可延续到400K以上,和动态应变时效的作用有一定的重迭.因此,在某一温度区间(如从333—400K),材料机械性能的改变,应是这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氢对纯镍多晶体循环形变行为的影响
侯耀永;王崇民;王春波
金属学报. 1985, 21 (3): 36-44.  
摘要   PDF (1865KB)
对充分退火的、晶粒尺寸约30—40μm的工业纯镍试样,分别在未充氢、电解充氢和充氢-驱氢情况下进行了恒应变幅对称拉-压低循环疲劳试验,应变幅范围从2.7×10~(-3)到4.9×10~(-3).记录了一定循环周数后的塑性滞后回线,由此测量了循环应力峰值σ_p,摩擦应力σ_F和反向应力σ_B实验表明,该镍试样充氢后,除疲劳至断裂的总寿命有明显降低外,循环硬化速率、达到饱和时的应力峰值σ_p和摩擦应力σ_F均有降低,并随应变幅的增加越趋明显,而反向应力σ_B则不因充氢而有明显变化.结合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应力、温度对定向凝固镍基高温合金第一阶段蠕变量的影响
姚德良;林栋梁;孙传棋
金属学报. 1985, 21 (3): 45-53.  
摘要   PDF (1805KB)
本文研究了温度,应力对定向凝固镍基高温合金的第一阶段蠕变量的影响.大多数镍基合金经定向凝固后,在中温(700—800℃)、高应力(490—784MN/m~2)下纵向的第一阶段蠕变量比普通铸造合金显著增大,这是由位错切过γ′粒子的蠕变机制所决定.定向凝固DZ-3合金的中温纵向蠕变量相当低,与普通铸造CCK3合金相同.这是由位错攀移越过γ粒子的蠕变机制所决定.所有定向凝固合金横向的第一阶段蠕变量与相应的普通铸造合金相同.γ/γ′点阵错配度愈大,强度水平愈高,定向凝固合金的纵向第一阶段蠕变量愈低.在高温(850—980℃)、低应力(196—343MN/m~2)下,定向凝固镍基高温合金的第一阶段蠕变量与普通铸造合金相当.高温下,所有合金第一阶段蠕变量也随蠕变应力提高而略有增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碳素双相钢拉伸断裂过程的动态观察
沈显璞;雷廷权;刘剑壮
金属学报. 1985, 21 (3): 54-152.  
摘要   PDF (4700KB)
在备有拉伸装置的扫描电镜下,连续观察了双相钢的微观断裂过程,并讨论了裂纹扩展条件及其影响因素,认为裂纹扩展是拉应力和塑性切应变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位错塞积模型能较好地解释马氏体含量,马氏体含碳量及低温回火对裂纹萌生方式的影响.最后,从断裂特征角度分析了影响双相钢延性的因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GH37镍基高温合金蠕变裂纹扩展行为
曹名洲;赵吉祥;万晓景
金属学报. 1985, 21 (3): 60-64.  
摘要   PDF (951KB)
本文研究了GH37镍基合金在静载荷下的裂纹扩展行为,试验温度范围为590—750℃.结果表明,在应力强度因子一定时,蠕变裂纹扩展速度(dα/dt)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低应力强度因子区域的dα/dt,在750℃时反而比730℃低,在真空中比空气中低.最后对断口形貌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对蠕变裂纹扩展机制以及氧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由两组元活度比函数计算三元系热力学性质的新方法
王之昌
金属学报. 1985, 21 (3): 65-74.  
摘要   PDF (543KB)
本文提出一种由已知的两组元活度比函数l计算三元系中各组元活度的新方法,它只需要一组图解积分和一组图解微分的手续.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精度,还提出了应用精选的二元系热力学数据检验积分和微分运算结果可靠性的判别式.这种方法也可用于多元系.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Ni液中Y-S-O平衡的研究
王龙妹;杜挺
金属学报. 1985, 21 (3): 75-82.  
摘要   PDF (580KB)
由低温无水电解稀土夹杂物和固体电解质定氧活度测得Ni液中钇的脱硫氧常数与温度的关系:lgKr_2o_2s=-(33146)/T+3.85,(1500-1600℃)钇的硫氧化物在Ni液中的标准生成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2[Y]+2[O]+[S]=Y_2O_2S_(s),(1500—1600℃)△G°=151640+17.61T(cal/mol)=-634460+73.69T(J/mol)由实验测得数据经热力学分析计算得到1600℃Ni液中[Y]-[S]-[O]平衡立体图及α_o-α_s平衡相图,为理论上预测夹杂物生成的先后次序及类型提供了依据.并给出了Ni液中加钇控制夹杂物形态公式,钇的加入量与氧,硫含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淬火温度对T12钢马氏体形态的影响
刘昌泽
金属学报. 1985, 21 (3): 83-86.  
摘要   PDF (1798KB)
<正> 一、实验用金相显微镜和电镜观察了T12钢在不同温度淬火(780—1050℃)后的显微组织,对不同温度下形成的马氏体的形貌进行了初步讨论.所用钢的原始组织为球化退火组织,晶粒度为4.5级.淬火所选用的奥氏体化温度分别为780,880和1050℃.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羟肟酸-黄药混合剂浮选氧化铜矿的研究与实践
周维志
金属学报. 1985, 21 (3): 87-93.  
摘要   PDF (495KB)
羟肟酸钠与丁黄药联用,可以提高矽卡岩氧化铜矿的浮选效率,降低药剂消耗.特别是羟肟酸-黄药“混合剂”的合理使用,促成了氧化铜矿浮选技术的新进展:处理含孔雀石和假孔雀石矿石,能获得精矿品位约26%Cu,回收率近80%,从高硅泥质铜矿中,可直接浮出精矿含铜≥25%.自由氧化铜回收率≥85%,选择合适的调整剂及相应的流程结构更有利于羟肟酸-黄药“混合剂”在Cu-Fe共生难选养化矿浮选中发挥最佳效用,不仅可以得到品位达36%的优质铜精矿.而且能预先浮出富含Ag的金精矿(每吨含Ag为340g,Au为108g),并有助于从铜扫选尾矿中回收铁.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电沉积Fe-P非晶合金晶化过程的研究
王晋桓;王汝耀;李先勇
金属学报. 1985, 21 (3): 94-98.  
摘要   PDF (1428KB)
用电沉积法获得Fe-P非晶复层.用差热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研究它的结构和加热晶化过程.Fe_(86)P_(14)含磷量接近Pe-P共晶成分,具有漫散环的电子衍射花样和宽化的X射线衍射蜂.Fe-P沉积层的晶化包括低温弛豫、形成过饱和固溶体.α-Fe(P),Fe_3P由α-Fe(P)脱溶及形成稳定相.α-Fe(P)和Fe_3P等几个过程.温度超过745℃,Fe_(86)P_(14)进入晶粒长大阶段,出现平缓的放热峰.Fe-P非晶合金晶化开始温度随磷量增加而升高,Fe_3P开始析出温度则下降.Fe_(86)P_(14)开始晶化温度约在250℃.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非晶(Fe_(0.1)Ni_(0.35)Co_(0.55))_(78)Si_8B_(14)和Fe_(40)Ni_(38)Mo_4B_(18)合金的磁导率弛豫
张延忠;程东;张东平
金属学报. 1985, 21 (3): 99-105.  
摘要   PDF (573KB)
在0—300℃间研究非晶(Fe_(0.1)Ni_(0.35)Co_(0.55))_(78)si_(?)B_(14)和Fe_(40)Ni_(38)Mo_4B_(18)合金的可逆磁导率等温弛豫行为.给出等时弛豫谱,观察到三个弛豫峰.计算弛豫时间的分布和最可几激活能.初步考查Curie温度以上的退火和较慢冷却对弛豫动力学的影响.对这两种成分截然不同的合金观察到十分相似的动力学行为,表明磁寻率弛豫主要是由基本结构缺陷的局域运动引起的,成分的影响则十分次要.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非晶态合金Ni-P和Pd-Ni-P的电子结构
冯平义;陈念贻;俞志中;廖沐真;郭金梁
金属学报. 1985, 21 (3): 106-114.  
摘要   PDF (641KB)
用光电子能谱、Auger电子能谱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Ni-P和Pd-Ni-P非晶态合金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磷的s,p电子和Ni,Pd的s,d电子成键,Fermi面处的态密度下降,能带结构明显变化。因此,用刚性能带-电荷迁移模型对Ni-P和Pd-Ni-P等非晶态合金的磁性及核磁性质所作的解释是不合乎实际情况的。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高饱和铁基非晶态合金的磁性和热稳定性
陈金昌;司红;沈保根;詹文山;赵见高
金属学报. 1985, 21 (3): 115-122.  
摘要   PDF (612KB)
非晶态Fe_80B_(20),Fe_(17.84)B_(16.81)Si_(3.49)C_(1.36),Fe_(65.66)Co_(17.3)B_(15.84)Si_(1.2)和Fe_(6(?).92)Co_(17)B_(19.29)Si_(1.59)C_((?).(?))P_((?).(?))合金用单辊急冷法制备.测量了饱和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得到0K时的原子磁矩(?)都在2.03—2.07μ_B之间.非晶态Fe_(80)B_(20)和Fe_(77.84)B_(16.81)Si_(3.49)C_((?).(?))合金的室温饱和磁化强度σ_s(R.T.)和Curie温度Tc相近,而含Co样品的σ_s(R.T.)和T_c分别高于Fe_(80)B_(20)约6%和13%.由热磁、电阻率、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的测量结果分析了样品的晶化转变.含Co样品的晶化温度T_(cr)与Fe_(80)B_(20)相近,而Fe_(77.84)B_(16.81)Si_(3.49)C_(1.86)的T_(cr)高于Fe_(80)B_(20)约80K.用化学键、T_(cr)与e/α的关系以及晶化过程的复杂性讨论了影响高饱和非晶态合金稳定性的因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二元金属系统中的离子束混合研究
柳百新
金属学报. 1985, 21 (3): 123-130.  
摘要   PDF (732KB)
在8个精选的二元金属系统中作了离子束混合的系统性研究,目的是探索各冶金因素对合成相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组元金属的结构在决定合成相结构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并导出了两个用离子束合成非晶态合金的充分条件.离子束合成亚稳相的机理可以看成是分两个步骤进行,即原子碰撞和弛豫过程,而合成相的最终结构是在弛豫过程中形成的.提出了一个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它解释了本研究中获得的、以及文献中报道过的亚稳相形成机理.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一种新的定量研究金属脆性断口的方法
冯有纲;汪大成
金属学报. 1985, 21 (3): 131-136.  
摘要   PDF (627KB)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扫描电镜中应用体视学原理定量研究金属脆性断口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图象上的小晶面的晶向、成分及两点间距都可以测定.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Zr-Nb合金的基本参数法X射线荧光分析
张贵山;李纪民;金立云
金属学报. 1985, 21 (3): 137-144.  
摘要   PDF (566KB)
本文使用基本参数法,不使用参考标准,直接对样品进行测量,编制计算机程序,校正样品基体.对Zr-Nb合金进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Nb含量分析结果是(2.58±0.078)%,与化学湿法分析结果符合得很好.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