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TG142.7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3-07-17
修回日期: 2013-11-21
网络出版日期: --
版权声明: 2014 《金属学报》编辑部 版权所有 2014, 金属学报编辑部。使用时,请务必标明出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刘 刚, 男, 1980年生, 讲师
展开
摘要
采用化学方法在Al18B4O33晶须表面涂覆Bi(OH)3, 对所制备的晶须预制件进行不同温度的烧结, 在晶须表面获得不同结构的涂层. 利用挤压铸造方法制备相应的纯铝基复合材料. 研究了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阻尼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晶须预制件烧结温度对涂覆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组织和阻尼性能有显著影响, 当烧结温度为530及830 ℃时, 2种复合材料中均存在2个阻尼峰(位错阻尼与界面阻尼), 后者的阻尼在整个测试温度范围内最高; 当预制件烧结温度为1000 ℃时, 复合材料中仅存在一个界面阻尼峰,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它们的界面状态不同造成的.
关键词:
Abstract
In order to alter the overal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the reinforcement coatings are commonly implemented to improve wetting behavior and prevent interfacial reaction. Unfortunately, few researches were emphasized on the effects of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whisker preform (STWP) on the damping behavior of composites, especially whisker with coatings.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l18B4O33 whisker was coated with Bi(OH)3 by a chemical method. The whisker preform was sintered at the different temperature. The coated whisker-reinforced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through squeeze casting technique. The damping properties of the coated composites with the different STWP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icrostructures of coatings on the whisker surfaces and at the interface in the coated composites a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STWP. There are two damping peaks in the coated composites (related to dislocation damping and interface damping), when STWP is 530 and 830 ℃, respectively. Only one interface damping peak occur in the coated composite when STWP is 1000 ℃. When STWP is 830 ℃, the highest damping capacity is obtained in the coated composite, which relate to a special interfacial structure.
Keywords:
金属基复合材料因其高的机械性能及低的价格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
Feldhoff等[
本实验所用增强体为日本四国株式会社生产的A118B4O33晶须, 基体为商业纯Al. 利用化学方法在晶须表面涂覆Bi(OH)3. 首先将晶须倒入蒸馏水中进行超声分散, 随后向含有晶须的溶液中滴定铋盐和氨水, Bi(OH)3便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晶须表面析出, 过滤并施压, 即形成晶须预制件(通过控制晶须与铋盐的比例即可控制晶须表面涂覆量). 将预制件分别在530, 830和1000 ℃下烧结1 h, 晶须表面可获得不同结构的涂层. 采用挤压铸造法制备晶须体积分数约为20%的复合材料.
采用STA449C热分析仪进行热重(TG)及差热(DSC)分析, N2保护, 升温速率为10 ℃/min. 利用X-Pert型X射线衍射仪(XRD)对涂覆晶须及复合材料进行物相分析, Cu靶, 操作电压40 kV, 管电流40 mA. 利用S-470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晶须表面涂层形貌, 利用TECNAI G2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位错组态, 操作电压120 kV. 在TAQ800动态机械分析仪上测试阻尼性能, 实验采用单悬臂方式. 试样尺寸为36 mm×6 mm×l mm, 测试温度范围为室温~400 ℃, 升温速率5 ℃/min, 振动频率为0.5~20 Hz.
图1是涂覆晶须的DSC及TG曲线[
涂覆后晶须预制件经不同温度烧结后的XRD谱[
图2是复合材料的XRD谱. 为表述方便, 将预制件在530, 830和1000 ℃下烧结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分别定义为C1, C2和C3. 通过对衍射图谱的标定表明, 在复合材料C1中除了Al和晶须的衍射峰外, 还存在Bi和Bi2O3的衍射峰. 在复合材料C2中, 不仅含有Al和晶须的衍射峰, 还含有Bi和Al4Bi2O9的衍射峰. 而复合材料C3中, 仅含有Al, 晶须和Al4Bi2O9的衍射峰. 以上结果表明, 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 晶须表面的Bi2O3与熔融的基体Al发生界面反应生成Bi, 而Al4Bi2O9与Al不发生反应而保留下来. 此外, 还可以看到, C2中Bi衍射峰的相对强度比C1中的高, 而且C2中检测不到Bi2O3的衍射峰, 说明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有更多的Bi被引入到复合材料C2中. 尽管预制件在830 ℃烧结时, 晶须与Bi2O3发生反应消耗掉了部分Bi2O3, 但由于烧结温度较高, 烧结后晶须表面的Bi2O3不仅全部晶化还发生了α
根据Al-Bi二元合金相图可知[
图3为3种状态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TEM像及相应的选区电子衍射(SADP). 可见, 预制件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产生明显影响. 对复合材料C1而言, 界面处不连续地分布着半球状的颗粒状物质(图3a), 根据式(1)可知这些颗粒应该为Bi和Al2O3. 由于Bi2O3与晶须之间未发生反应, 未对晶须造成损伤, 因此界面较为光滑平直. 而在复合材料C2和C3中, 由于Bi2O3与晶须在预制件烧结过程中发生反应, 损伤了晶须, 故相应复合材料的界面不再光滑, 其中复合材料C3界面处呈现的粗糙程度较大. 在复合材料C2中由于引入了更多的Bi (图2), 因此, 在其界面处可见明显的Bi界面层(图3b), 而复合材料C3中则未见Bi的存在(图3c), 只有晶须与Bi2O3的反应产物Al4Bi2O9 (图3d).
图4为3种复合材料界面附近基体的位错组态. 在复合材料的基体中均可明显观察到位错. 图4a和b中位错缠结相对较少, 而图4c中位错呈胞状结构, 位错出现了回复现象.
图5为3种复合材料的阻尼-温度谱. 可见, 3种复合材料的阻尼容量均随温度的升高及频率的降低而增大, 呈现出热激活特性. 此外, 复合材料C1及C2的阻尼-温度谱具有相似特征(图5a和b), 均存在2个阻尼峰(60~150 ℃的阻尼峰记为P1, 250~350 ℃阻尼峰记为P2); 而在复合材料C3中仅存在一个微弱的阻尼峰P2, 相应的阻尼值也明显低于C2 (图5c). 为分析预制件烧结温度对涂覆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规律, 将以上3种复合材料的阻尼温度谱示于图5d. 由图可见, 预制件烧结温度不仅影响复合材料阻尼温度谱的形状, 而且对阻尼峰的峰位产生显著影响. 尽管复合材料C1与C2的阻尼曲线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 但复合材料C2在整个测试温度范围内的阻尼容量更高, 且随温度的升高, 两者阻尼值的差距明显增大. 而复合材料C3的阻尼容量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状态, 直至温度接近300 ℃, 其阻尼值才超过复合材料C1.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涂覆晶须预制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烧结后, 晶须表面涂层结构不同, 因而引起相应复合材料中界面处微观组织发生变化, 导致阻尼性能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所选择的预制件烧结温度高于Bi(OH)3的分解温度(根据DSC曲线), 故在晶须表面存在分解产物Bi2O3. 在挤压铸造过程中, 通过Bi2O3和基体Al发生原位反应, 将Bi引入到复合材料界面处. 对于复合材料C1而言, 由于预制件烧结温度较低, 晶须与涂层并未发生反应. 故在其复合材料的界面处存在Bi及未反应掉的Bi2O3. 对于复合材料C2, 由于预制件烧结温度的升高, 引起晶须与涂层发生反应, 故在其界面处除了Bi之外, 还存在晶须与涂层之间的反应产物Al4B2O9. 在复合材料C3中, 由于预制件烧结温度最高, Bi2O3全部与晶须反应, 因而在其界面处即没有Bi也没有Bi2O3, 只有Al4B2O9存在.
研究[
以往研究[
(1) 预制件烧结温度对Bi(OH)3涂覆Al18B4O33晶须增强铝复合材料微观组织有显著影响. 随预制件烧结温度的升高, 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分别由单质Bi+非晶态a-Bi2O3, 晶态b-Bi2O3+Al4B2O9以及单质Al4B2O9组成.
(2) 当预制件烧结温度低于1000 ℃时, 相应复合材料中存在2个阻尼峰(低温及高温阻尼), 当预制件烧结温度为1000 ℃时, 由于复合材料中基体位错可动性较低, 且界面处不存在对阻尼有贡献的低熔点相Bi, 因此仅存在一个高温阻尼峰.
(3) 当预制件烧结温度为830 ℃时, 由于更多的Bi被引入到相应复合材料中, 故该种复合材料的阻尼容量在测试温度范围内始终保持最高.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