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TG113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3-07-17
修回日期: 2014-02-24
网络出版日期: --
版权声明: 2014 《金属学报》编辑部 版权所有 2014, 金属学报编辑部。使用时,请务必标明出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戴启雷, 男, 1984年生, 博士生
展开
摘要
对Al-Mg-Si合金搅拌摩擦焊焊核区组织进行了差热扫描量热分析 (DSC), 同时运用EBSD和TEM观察了焊核区的微观组织, 并对存储能进行了定量分析. 研究表明, 焊核区为不稳定组织, 焊核区组织中小角度晶界占42%, 大角度晶界占58%, 同时晶粒内部分布有较高密度的位错结构. 焊核区含有较高的存储能 (8.565 J/g), 通过EBSD对焊核区较高存储能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位错存储在晶界和亚晶界的能量为0.0247 J/g, 存储在晶粒内部的能量为0.0712 J/g. 通过DSC定量分析的能量释放来自于焊核区晶粒内部位错的消失和析出相的析出, 其中由析出相析出所造成的能量释放占主导作用, 位错存储在晶界和亚晶界的存储能通过DSC加热并未释放.
关键词:
Abstract
During friction stir welding, the nugget zone (NZ) underwent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high temperature. This process resulted in high density of dislocations and dissolving of the precipitation. In this study, the stored energy of the NZ in friction stir welded Al-Mg-Si joint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means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NZ was investigated by electron back scattering diffraction (EBSD)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DS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nergy stored in the NZ was about 8.565 J/g. Microstructure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the NZ was composed of low-angle grain boundary (42%) and high-angle grain boundary (58%). Meanwhile, there were high density dislocations in the NZ. The stored energy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EBSD data and dislocation den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ored energy resulting from the grain boundary and dislocations was about 0.0247 J/g and 0.0712 J/g,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played dominant role in stored energy while the contribution of grain boundary and dislocations are negligible.
Keywords:
在搅拌摩擦焊(FSW)工艺中, 材料在搅拌头搅拌摩擦作用下产生大塑性变形, 生成新的界面和高密度的位错, 同时发生再结晶并细化焊核区(nugget zone, 简称NZ)组织[
存储能广泛存在于大塑性变形工艺中, 如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高压扭转(HPT)和累积复合轧制(ARB). 目前在大塑性变形工艺后, 通过差热扫描量热法(DSC)对其变形组织的演变进行研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Cao等[
为了明确Al-Mg-Si合金在大塑性变形条件下, 变形组织中位错存储在晶界和亚晶界的能量能否释放以及DSC中能量释放的主要来源, 本工作对Al-Mg-Si合金进行了FSW焊接, 对接头NZ进行了DSC分析, 并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透射电镜(TEM)对NZ能量释放前和释放后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微观组织的观察.
实验用材料为6N01-T5铝合金, 其具体成分(质量分数, %)为: Mg 0.64, Si 0.60, Mn 0.11, Fe 0.13, Cu 0.009, Ti 0.034, Zn 0.03, Cr 0.0021, Al余量. 焊接板的尺寸为300 mm × 100 mm × 3 mm, FSW接头连接形式为对接方式. 搅拌头的材料为高速钢, 轴肩直径为14 mm, 轴肩为凹槽型, 搅拌针形状为四棱柱型, 边长为4 mm, 长度为2.6 mm. 焊接工艺参数: 搅拌头转速为1100 r/min, 焊接速度为100 mm/min, 焊接倾角为2.5°.
在FSW接头的横截面截取金相试样, 将试样机械打磨、抛光, 经组分为1%HF + 1.5%HCl + 2.5%HNO+ 95%HO (体积分数)侵蚀液侵蚀后, 在 HIROX 三维光学显微镜(OM)下观察金相组织, 接头NZ组织精细结构采用TECNAI TF20型TEM进行观察. NZ的存储能采用 DSC-60进行分析, DSC试样为直径5 mm, 厚度1 mm的小圆片, 用丙酮清洗试样表面油污, 实验升温范围为50~400 ℃, 升温速率为5 ℃/min.
为了定量分析位错存储在晶界及亚晶界的能量, 采用Oxford Nordlys F+型EBSD仪观察NZ组织取向差分布, 试样尺寸为8 mm×8 mm×1 mm, 试样表面经砂纸打磨后, 用10%高氯酸 + 90%无水乙醇(体积分数)电解液在15 V, -20 ℃下进行电解抛光, 抛光时间为15 s左右. EBSD测试的步长为1.2 µm, 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精确度, 取向差小于2°的晶界被忽略.
图1为Al-Mg-Si合金FSW接头的宏观和微观组织. 由图可见, 母材的平均粒径约143 μm (图1b). NZ的组织在再结晶作用下晶粒变为等轴晶且晶粒相对于母材晶粒明显细化, 平均粒径约20 mm (图1c). 图1a中的线框部位为DSC和EBSD取样位置, 取样位置位于NZ上部. 图2为Al-Mg-Si合金FSW接头NZ和母材的DSC结果. 由图可见, 通过对NZ的加热, 在加热温度达到223 ℃时开始出现1个较宽的放热峰, 峰值温度为248 ℃, 对应的能量释放值为8.565 J/g, 远高于母材的能量释放值1.521 J/g, 同时可以看出NZ的放热峰温度相对于母材有所降低, 即NZ的热稳定性低于母材.
图3为Al-Mg-Si合金FSW接头NZ的EBSD微观组织图. 由图可见, NZ的晶粒为细小的等轴晶, 晶粒大小不均匀, 且再结晶不完全, 仍含有比例较大的小角度晶界(15°定义为大小晶界分界角). 图4为基于图3的EBSD结果得到的晶粒取向差和亚晶粒大小分布. 由图可知, Al-Mg-Si合金FSW接头NZ的小角度晶界所占比例约42%, 大角度晶界约占58% (图4a), 平均亚晶粒大小约13.02 µm (图4b). 图5为Al-Mg-Si合金FSW接头NZ的TEM形貌. 由图可见, 在NZ组织晶粒内存在密度较高的位错结构(图5a)和由位错排列或堆积形成的亚晶界(图5b).
Al-Mg-Si合金FSW接头的NZ在搅拌头的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过程中伴随高密度位错的产生, NZ在发生再结晶消耗位错的过程中, 由于焊接过程较高的冷却速率、铝合金自身较高的层错能、NZ未熔的第二相及基体中的固溶原子(如Mg)都会对位错的运动产生阻碍作用, 导致NZ在焊态下再结晶不完全, 组织中存在比例较高的由位错构成的亚晶界(图5b), 同时晶粒内部分布有较高密度的位错结构(图5a). 这些线缺陷在低温下很难发生运动, 均会以存储能形式保留在NZ中.
材料在强烈塑性变形条件下, 主要有以下3方面因素对材料存储能产生影响: (1)存储在晶界的位错; (2)由位错构成的亚晶界及晶内位错[
根据Al-Mg-Si合金FSW接头NZ的EBSD结果, 位错存储在晶界以及亚晶界的能量(Eb)可以通过亚晶尺寸、取向差分布和不同取向差所占比例(图4)来估算. 不同取向差角的晶界能可通过Read-Shockley公式[
式中,
式中,
通过计算, 在Al-Mg-Si合金FSW接头NZ中位错储存在晶界及亚晶界上的能量约为0.0247 J/g.
由图5可以看出, NZ晶粒内含有较高的位错密度, 由晶粒内部位错密度形成的存储能(Ed)可由如下公式[
式中, G为剪切模量, Al为25.94 GPa; b为Burgers矢量模, Al的b为0.286 nm; k为1和1-υ的算术平均值, υ为Poisson比; r为位错密度. 已有通过中子衍射和X射线法研究[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Al-Mg-Si合金FSW接头NZ中由位错形式存储在晶界、亚晶界和晶内的能量总和约0.1 J/g. 而通过DSC测量NZ的能量释放值为8.565 J/g (图2), 两者具有较大的差异.
为了明确NZ能量释放的来源, 对接头NZ组织进行加热处理使其释放存储能 (为了与加热前NZ相区别, 把NZ加热后记为NZ-H), 最后对NZ-H进行微观组织观察以确定能量释放的来源. 加热处理的方式是以5 ℃/min的加热速率升温NZ组织, 加热温度范围为室温到300 ℃, 然后取出空冷至室温. 图6为NZ-H的DSC曲线图. 由图可以看出, 在NZ-H中没有放热峰出现, 说明通过加热处理后, NZ的能量已经释放.
图7为NZ-H的EBSD微观组织. 图8为NZ-H的取向差和亚晶粒尺寸分布. 从图7和图8可以得出NZ-H中小角度晶界占45%, 大角度晶界占55%, 平均亚晶粒尺寸为12.84 µm, 可见NZ-H中仍含有比例较高的小角度晶界. 通过计算, 在NZ-H中位错存储在晶界和亚晶界的能量为0.0252 J/g, 而在NZ能量释放前, 位错储存在晶界和亚晶界的能量为0.0247 J/g, 说明在Al-Mg-Si合金FSW接头NZ中, 通过DSC测试得出的能量释放值不包括位错存储在晶界和亚晶界的能量.
图9为NZ-H的TEM形貌, 由图可见, 原有的晶粒内部较高的位错密度消失(图9a), 说明晶粒内部的位错结构在回复过程中消失或者向亚晶界和晶界重新排列或堆积,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NZ-H中小角晶界所占比例有所增大(图8a). 同时在NZ-H晶粒内可以观察到有非常细小的析出相析出, 其析出相的明场相和选区电子衍射结果如图9b所示. 由于析出相的析出, 使的NZ-H的硬度增加, 如图10所示.
析出相的析出与NZ较大的能量释放值有一定的关系, 已有DSC研究[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 Al-Mg-Si合金FSW接头NZ中的能量释放主要包括, 位错存储在晶粒内部的存储能和析出相析出时的能量释放, 其中析出相的析出造成的能量释放占主导作用. DSC分析中的能量释放不包括以位错形式存储在晶界和亚晶界的能量.
(1) Al-Mg-Si合金FSW焊核区组织为不稳定状态, 其小角度晶界占42%, 大角度晶界占58%, 在晶粒内分布有密度较高的位错结构. 位错存储在晶界和亚晶界的能量为0.0247 J/g, 位错存储在晶粒内的能量为0.0712 J/g.
(2) Al-Mg-Si合金FSW焊核区组织DSC分析中的能量释放主要来源于析出相的析出和位错存储在晶粒内的能量, 其占主导作用的是析出相的析出, 位错存储在晶界和亚晶界的能量在DSC分析中并未释放.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