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专刊前言
1
2
Preface of Special Issue for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1
2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建校之初设立的采冶学系,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学科,也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材料学科之一。该学科于20世纪90年代经批准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涵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3个二级学科。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5年12月,其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等3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教师194人,其中教授78人、副教授8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26人、留学回国人员107人;拥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2个。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726人,其中本科生1651人、硕士研究生1362人、博士研究生713人。学院坚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强化“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综合素养教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具有扎实基础理论与国际视野的学术型拔尖人才和工程类科技领军人才。
依托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有“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磁冶金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2014年入选国家“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保持了在金属结构材料研究领域的优势,同时在金属功能材料、陶瓷材料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
进入21世纪,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多项技术打破国际垄断,为国家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多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万项,相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自主研发的金属材料、工业化装备及生产工艺技术助力宝钢、鞍钢、首钢、河钢、中铝等大型冶金企业技术升级,相关材料技术及产品应用于港珠澳大桥、长江三峡水电站、深海油气钻井平台、西气东输工程、南极破冰船、大飞机、高铁、汽车以及超超音速飞行器和空天飞机等。近5年来,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表包括Science、Nature、PRL等期刊在内的学术论文2000余篇,材料科学排名进入全球ESI前1‰的行列。
2023年,东北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部分教师及校友专门撰写了反映材料学科前沿、体现最新科研进展的综述性论文和研究论文,经过严格评审后由《金属学报》以专刊形式出版。这些论文涉及钢铁材料、高温合金、镁合金、高熵合金以及材料制备与表征、模拟计算、使役行为评价等领域,其中综述性论文5篇、研究论文5篇。这些论文侧面反映了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师生及校友们的长期科研积淀及最新成果,可望为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牢记新时期使命责任,遵循“厚植基础、培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弘扬“求真拓新,明辨笃行”“厚德为料,铸智成材”的院风院训,坚定“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发展道路,践行“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务实作风,为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材料学科”而不懈努力。
值此专刊出版之际,特别感谢东北大学校友总会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金属学报》编辑部全体成员的辛苦付出!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所长/东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