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TG146.1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3-11-15
修回日期: 2013-11-15
网络出版日期: --
版权声明: 2014 《金属学报》编辑部 版权所有 2014, 金属学报编辑部。使用时,请务必标明出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李晓雁, 男, 1980年生, 副研究员
展开
摘要
运用大规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厚度和晶粒取向对纳米晶Al薄膜Bauschinger效应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 晶粒取向的不均匀性对早期Bauschinger效应及相关塑性变形机制有显著的影响. 相对于没有织构的薄膜试样而言, 尽管晶粒尺寸、形状和厚度相同, 具有(110)织构的薄膜表现出较轻微的Bauschinger效应. 同时, 分子动力学模拟也揭示早期Bauschinger效应起源于卸载过程中位错的反向运动和由于位错反应造成位错密度的降低. 这些位错机制是由加载过程中产生的不均匀变形引起的内在残余应力所驱动的.
关键词:
Abstract
The early Bauschinger effect in nanocrystalline Al thin film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and microstructural orientation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large-scale atomistic simulation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crostructural orientation heterogeneity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arly Bauschinger effect and the associated plastic deformation mechanisms. The (110)-textured thin films show less Bauschinger effect compared to non-textured films despite having the same grain size, shape and thickness. The atomistic simulations reveal that the early Bauschinger effect originates from the reverse motion of dislocations and the reduction in dislocation density due to dislocation reactions during unloading, which are driven by the internal residual stress caused by the inhomogeneous deformation during loading.
Keywords:
在过去20多年中, 纳米晶金属材料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近几十年以来, 人们对于多晶金属材料的Bauschinger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大量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 多晶金属的Bauschinger效应(包括早期Bauschinger效应)大致归结于2个主要因素: (1)长程效应, 即位错在晶界[
众所周知, 纳米晶金属相对于粗晶金属而言, 具有高度不均匀的微观结构. 这些微观结构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为多晶晶粒大小、形状及取向之间的分布差异. 在早先的研究中, 人们很少考虑微观结构的不均匀性对于纳米晶金属力学性能、力学行为的贡献和影响. 本工作侧重于研究晶粒取向对纳米晶金属薄膜Bauschinger效应的影响, 同时尝试从原子尺度上揭示具有不同微结构的纳米晶薄膜中Bauschinger效应背后所蕴含的微观变形机制; 考虑不同的晶粒取向分布, 这将关系到各个晶粒中不同滑移系对应的Schmid因子, 从而决定晶粒中的哪些位错滑移系容易开动; 运用全三维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厚度在10~30 nm的纳米晶Al薄膜的Bauschinger效应, 特别关注具有织构的薄膜与没有织构的薄膜之间的差异.
为了揭示具有不同晶粒取向的纳米晶薄膜在Bauschinger效应中潜在的微观机制, 采用大规模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纳米晶Al薄膜的单向拉伸的加、卸载过程. 在模拟中, 采用了3种不同类型的薄膜样品: 第1种薄膜样品中具有完全随机的晶粒取向; 第2种样品具有沿(110)反平面的织构, 并且相邻晶粒的面内取向差约为90°; 第3种样品具有类似的(110)织构, 但是面内晶粒的取向是完全随机的. 所有样品均采用Voronoi方法构造, 每个样品均包含了18个晶粒. 为了体现晶粒取向对Bauschinger效应的影响, 3种不同类型的样品具有相同的晶粒大小与形状. 3种薄膜样品的厚度分别为10, 20和30 nm, 分别包含了大约54×104, 433×104和1480×104个原子. 所有模拟样品的长度与厚度的比例均为3∶1. 图1a展示了一个典型试样在初始时刻的全原子构型. 在图1b中, 没有显示有序的fcc原子, 因此可以清晰看到所有的晶界, 并分辨出各个晶粒的大致形状. 在模拟中, 采用嵌入原子势函数[
图2a给出了纳米晶Al薄膜单向拉伸加、卸载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的示意图. 图中ε0表示卸载前的拉伸应变; εp表示预期的塑性应变, 即意味着完全弹性卸载后的残留的塑性应变; εB表示卸载过程中回复的应变, 被称为Bauschinger应变. 通常可以用比值εB/ε0来表征金属材料的Bauschinger效应. 图2b~d分别给出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的厚度为10, 20和30 nm的纳米晶Al薄膜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中蓝色虚线的斜率表征了拉伸阶段的弹性模量, 约为73.2 GPa. 图2b~d中的应力-应变曲线有着几乎相同的特征: 材料首先经历线弹性拉伸阶段; 当应变达到4%~5%时, 拉伸曲线出现明显的塑性屈服, 这时恰恰对应着大量位错从晶界处形核, 并在{111}面上开始滑移; 随着加载的继续, 由于大量位错滑移, 导致应力水平逐渐下降; 当应变达到6.2%时, 材料开始受到反向压缩, 进入卸载阶段. 对比图2b~d中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看出, 随着试样厚度的减小, 应力-应变曲线上的峰值应力会轻微升高. 这意味着随着试样厚度的减小, 位错的形核将变得相对困难, 但是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 位错更易于被晶界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 在卸载的初始阶段, 其切线模量(图2b~d中橙色虚线)会大于弹性拉伸阶段的模量, 这可能归因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中采用的极高的应变率. 当拉伸加载结束时, 如果突然施加反向的压缩载荷, 大量位错可能仍然沿着最大分切剪应力的方向进行滑移. 在卸载初始阶段, 由于高速应变率的作用, 材料内部的微结构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弛豫, 从而导致卸载初始段的切线模量较大.
在图2b~d中均显示了3种具有不同晶粒取向的薄膜所对应的应力-应变曲线. 可以看出: 与没有织构的薄膜试样相比, 具有织构的试样呈现出较弱的Bauschinger效应(即具有较小的εB/ε0), 这反映了晶粒取向的不均匀性确实能够影响纳米晶金属的力学行为. 图3a~c显示了具有相同厚度(30 nm)不同晶粒取向的薄膜在6.2%拉伸应变时的原子构型. 在图3中, 为了使缺陷清晰可见, 所有fcc序的原子均没有显示. 红色的、窄的条带表示2个偏位错中间的堆垛层错, 它代表塑性变形中的全位错线. 大块红色片层表示堆垛层错或孪晶界, 这些堆垛层错是由偏位错从晶界形核向晶粒内部滑移时产生的, 而孪晶界则是由偏位错不断形核并沿着同一滑移面连续滑移产生的[
当晶粒取向完全随机的薄膜承受拉伸时, 由于部分晶粒具有易于位错开动的取向, 所以这些晶粒能够较早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而其余晶粒仍处于弹性变形阶段(意味着其中的位错滑移系的开动比较难), 这些晶粒局部具有高的应力水平(可能大于宏观外加应力), 这就会导致整个试样处于一个非均匀变形的状态. 当试样处于卸载过程中, 尽管外加应力仍然是拉伸应力, 但是其幅值小于加载过程中达到的最大局部应力, 因此, 加载过程中处于弹性变形的晶粒将会释放一定的弹性应变能, 从而产生内在的应力驱动部分晶粒发生塑性回复, 进而在宏观上表现出Bauschinger效应. 然而, 对于具有(110)织构的薄膜而言, 当沿着[001]或
在模拟过程中, 为了揭示Bauschinger效应的微观机制, 特别关注了某些代表性晶粒中位错结构的演化. 在这里将给出2个典型的位错机制, 这些现象恰好反映了Bauschinger效应的微观机制. 图4显示了在某个晶粒中位错在卸载过程中发生反向运动. 在加载阶段, 2个全位错线从晶界形核, 在{111}面上向着底面的晶界滑移(图4a和b), 当应变达到6.18%时, 其中的一条位错线到达底面晶界被其吸收, 另一条位错线仍保留晶粒中(图4c). 当进入卸载阶段时, 该条位错线仍然向着底面的晶界滑移, 直到这条位错线的部分被晶界吸收(图4d和e). 随着卸载过程的继续, 这条位错线开始进行反向运动, 即向着初始形核的晶界运动, 直到它被初始形核的晶界吸收, 这一过程如图4f~l所示. 图5显示了某个晶粒中由于位错反应导致部分位错节湮灭的过程. 在卸载过程中, 一个位错(图5a中的蓝色箭头)从三晶交处形核, 向着晶粒内部滑移(图5b和c). 当它遇到在加载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位错(图5a中的紫色箭头)时, 它们发生位错反应从而导致了部分位错节湮灭, 使得卸载过程中的位错密度降低, 2个位错相互反应的过程如图5d~i所示. 基于图4和5的观察, 并结合前面的讨论以及早先的研究结果[
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 晶粒取向的不均匀性对于纳米晶薄膜的Bauschinger效应以及塑性变形机制有着显著的影响. 对于具有相同厚度、晶粒大小和形状的薄膜试样而言, 与没有织构的试样相比, 具有(110)织构的试样表现出并不显著的Bauschinger效应. 主要原因是: 在有织构的薄膜试样中, 各个晶粒具有几乎相同的最大Schmid因子, 因此各个晶粒中的某些滑移系几乎能够同时开动, 导致在加载过程中各个晶粒的变形相对均匀. 而对于没有织构的试样来说, 由于晶粒取向是完全随机的, 所以各个晶粒中易开动的滑移系的Schmid因子是不同的, 因此, 在加载过程中将会引起较明显的非均匀变形, 进而产生较强的内在残余应力, 使得试样在卸载过程中恢复较多的拉伸应变, 从而体现出较强的Bauschinger效应. 同时,分子动力学模拟也揭示纳米晶金属薄膜中的Bauschinger效应主要是由于卸载过程中位错反向滑移或位错密度减少所造成, 其内在的驱动力恰恰是纳米晶金属拉伸时所产生的非均匀变形导致的残余应力.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