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为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组织,有较强的耐腐蚀能力和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1 ] ,可代替高牌号奥氏体不锈钢和高耐蚀合金,常作为海洋装备、海水淡化关键部件的首选材料。但是,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表面钝化膜对温度敏感,因此需要对双相钢的临界点蚀温度 (CPT) 进行研究,指导双相钢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本文采用动电位极化技术、恒电位扫描技术、电化学阻抗 (EIS) 技术和电化学噪声技术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在3.5%NaCl (质量分数) 溶液中的CPT,探讨了温度对双相不锈钢S32750钝化膜形成机理的影响,为双相不锈钢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2 实验方法
实验所用材料为超级双相不锈钢S32570棒材 (永兴特钢生产),材料工艺为真空感应电炉熔炼,氩氧脱碳法 (AOD) 精炼,连铸成型。材料的化学成分 (质量分数,%) 为:C 0.019,Si 0.44,Mn 0.71,P 0.029,S 0.001,Cr 25.21,Ni 6.2,Mo 3.33,Cu 0.1,N 0.251,Fe余量。材料的显微组织如图1。其中,暗灰色连续相为铁素体组织 (α ),浅灰色分散相为奥氏体组织 (γ ),比例接近1∶1。
图1 S32750双相不锈钢的显微组织
Fig.1 Microstructure of duplex stainless steel S32750
试样加工成10 mm×10 mm×3 mm的片状。实验前将试样在浓度为35%、温度为60 ℃的HNO3 溶液中钝化20 min,再用环氧树脂沿侧面和底面封装,然后用金相砂纸对测试面逐级打磨至2000级。采用AutoLab302电化学工作站测量动电位极化曲线、恒电位极化曲线、阻抗测试以及电化学噪声等。电化学测试采用三电极体系,试样为工作电极,面积为10 mm×10 mm,对电极为Pt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测试介质为3.5%NaCl (质量分数) 溶液,实验前对介质溶液通N2 30 min除去溶解氧,实验过程中体系密封。介质溶液的温度由THYS-15水浴槽控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所有电化学实验均重复3次。
极化曲线的电位扫描范围为-0.8~+1.5 V (vs SCE),扫描速率为1 mV/s,电流密度超过100 μA/cm2 时,测试自动停止。测试中溶液温度设定为阶梯升温,分别为25,35,45,55,65和75 ℃。
EIS测试频率范围为10 kHz~5 Hz,测试激励电位为10 mV,偏置电位为0.6 V (vs SCE)。测试中溶液温度设定为阶梯升温,分别为25,35,45,55,65,75和85 ℃。
恒电位扫描时,设置偏置电位为0.6 V (vs SCE)。
测试过程中溶液连续线性升温,起始温度为25 ℃,终止温度为85 ℃,升温速率为1 ℃/min,温度误差±0.5 ℃。
电化学噪声测试采用电化学噪声模块进行监测,试样为工作电极,另一相同形状相同材料的试样为对电极,噪声测试采样频率为5 Hz。测试过程中溶液连续线性升温,起始温度为25 ℃,终止温度为85 ℃,升温速率为1 ℃/min,温度误差±0.5 ℃。
采用FEI Quanta FEG 250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观察分析不锈钢试样原始组织形貌及点蚀出现后试样的表面形貌。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温度下的动电位扫描
图2是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分别在25,35,45,55,65及75 ℃的3.5%NaCl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极化曲线结果显示,溶液温度为25 ℃时,自腐蚀电流密度最小,钝化膜的击穿电位最大。随着介质溶液温度的升高,自腐蚀电流密度逐渐变大,击穿电位逐渐下降。同时可以看出,除75 ℃外,各温度下的极化曲线上都有很明显的钝化区间。这表明,在低于65 ℃下,双相钢S32750在3.5%NaCl溶液中具备较好的钝化能力,保证了其较强的耐点蚀能力。当溶液温度为75 ℃时,材料不能稳定钝化。可以认为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腐蚀过程在65~75 ℃之间时可能存在临界温度。
图2 S32750双相不锈钢在3.5%NaCl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Fig.2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curves of duplex stainless steel S32750 in 3.5%NaCl solution
利用Tafel外推法对测得的动电位极化曲线进行拟合,得到腐蚀电流密度和极化电阻,如图3a所示。随着溶液温度的上升,腐蚀电流密度逐渐增大,极化电阻逐渐降低。图3b是钝化膜击穿电位E b 与溶液温度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随溶液温度的升高,E b 明显下降。
图3 自腐蚀电流密度、极化电阻及钝化膜击穿电位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Fig.3 Curves of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and polarization resistance (a) and breakdown resistance of the passive film (b) vs temperature, respectively
3.2 恒电位扫描
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在0.6 V恒电位下的电流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施加极化电位后,材料表面迅速形成钝化膜,腐蚀电流密度趋近于零。在低于65 ℃的阶段,腐蚀电流密度很小,说明钝化膜在低于65 ℃的范围内能稳定存在,有效阻止材料腐蚀。图中约66 ℃显示腐蚀电流密度波动较大,Moayed等[12 ] 认为此时已产生大量亚稳态蚀点,且蚀点不断再钝化,不能获得致使稳态点蚀发生的极限阳极电流密度,说明此时溶液温度已经靠近CPT。温度继续升高,当腐蚀电流密度达到100 μA/cm2 时,对应温度为71 ℃,视此温度为CPT[13 ] 。溶液温度高于CPT才能产生稳态点蚀。即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在3.5%NaCl溶液中的CPT为71 ℃。温度升高腐蚀电流密度继续增大,钝化膜完全破裂,不能再有效阻止不锈钢的腐蚀。
3.3 不同温度下的阻抗测量
从图2a中可以看出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的钝化区电压范围大致在0~0.8 V (vs SCE),在此区间人为选取0.6 V (vs SCE) 的钝化电压作为EIS测量时的偏置电压。图5是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在不同温度下的EIS。可以看出,25~65 ℃时,均存在较大的容抗弧,且容抗弧的直径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说明在偏置电位的作用下,材料表面形成了阻抗值较高的钝化膜,温度升高,钝化膜保护效果逐渐下降。当温度达到75 ℃时,容抗弧的直径明显减小,且在高频段出现由于点蚀产生的感抗特性。温度继续升高,到85 ℃时,EIS容抗弧直径进一步减小,此时材料表面无法稳定形成钝化膜,材料腐蚀严重。说明当溶液温度从65 ℃上升到75 ℃,材料表面状态会发生明显改变。进一步对腐蚀形貌观测可以认定,该腐蚀类型为点蚀。即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的CPT介于65~75 ℃,与极化曲线及恒电位扫描实验结果一致。
图4 S32750双相不锈钢在0.6 V (vs SCE) 恒电位下的电流密度随温度变化曲线
Fig.4 Current density of duplex stainless steel S32750 vs temperature at 0.6 V (vs SCE)
图5 S32750双相不锈钢在不同温度的NaCl溶液中的EIS
Fig.5 EIS results of duplex stainless steel S32750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 NaCl solution at applied bias voltage of 0.6 V (vs SCE)
图6是采用ZView软件模拟出的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在达到CPT前后腐蚀过程的等效电路。图6a为钝化膜完整存在时的等效电路图,图6b为点蚀产生后的等效电路图。其中,R s 为溶液电阻,Q pass 为钝化膜的双电层电容,R pass 为钝化膜的电荷转移电阻,Q pit 为点蚀孔破坏后形成的点蚀孔的电容,R pit 为点蚀孔的电阻。表1是拟合出的各等效元件数值。从表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钝化膜的电荷转移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液温度为65和75 ℃时钝化膜的R pass 急剧下降。钝化膜的电荷转移电阻随温度的变化 (图7) 也表明,在65~75 ℃之间存在CPT。
图6 S32750双相不锈钢在达到CPT前后腐蚀过程的等效电路
Fig.6 Equivalent circuits of the corrosion process of duplex stainless steel S32750 at below (a) and above (b) CPT
图7 钝化膜的电荷转移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Fig.7 Variation of the charge transfer resistance with temperature for the passive film
3.4 电化学噪声测试
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幅度与腐蚀的强度存在对应关系,噪声波动幅度越大,则腐蚀越剧烈。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形状对应于腐蚀的类型。研究[14 ,15 ] 认为,电化学噪声数据点在噪声平均值两侧近对称分布时,视为均匀腐蚀;电化学噪声数据点连续突变时,呈尖峰状,则视为点腐蚀。在对噪声数据进行处理之前,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成分,即消除漂移,保证对噪声数据的准确性[16 ] 。本文使用五次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图8是去除直流漂移后随温度变化的噪声曲线。根据电位噪声的波动特征,可以将腐蚀过程分为3个区域。区域I的温度范围为25~55 ℃,电流噪声的波动很小,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能形成并稳定存在,点蚀不会发生。区域II的温度范围为55~72.5 ℃,电流噪声的波动较区域I有所加强,表明试样表面钝化膜的物化状态不稳定,伴随有点蚀的萌生与再钝化。区域III的温度范围为72.5~85 ℃,电流噪声的波动幅度很大,出现连续突变,并出现了多个尖峰,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破裂,形成点蚀孔。在酸化自催化作用的影响下,阳极溶解加剧。
图8 去除直流漂移后随温度变化的噪声曲线
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 DC-removal noise and temperature
图9 S32750双相不锈钢原始的、未发生点蚀以及发生点蚀后的表面形貌
Fig.9 SEM images of duplex stainless steel S32750 before corrosion (a) and after corrosion at 65 ℃ (b), 75 ℃ (c) and 85 ℃ (d) in NaCl solution at applied bias voltage of 0.6 V (vs SCE)
4 点蚀前后表面形貌的SEM像
图9a是试样进行电化学测试前试样的表面形貌。图9b~d为施加0.6 V (vs SCE) 的偏置电压,试样分别处于65,75和85 ℃的介质溶液中进行电化学阻抗测量后的表面形貌。图9a中试样表面比较平整,保留有2000#砂纸打磨的痕迹。图9b表明处于CPT以下 (65 ℃),试样表面难以发现点蚀孔,点蚀不发生。图9c表明处于CPT以上 (75 ℃),点蚀孔的数目明显增多,但点蚀孔的直径仍较小。随着介质溶液温度的升高,点蚀现象愈发明显。从图9d中可以观测到直径较大的点蚀孔,钝化膜被破坏程度加剧。
5 讨论
5.1 CPT对不锈钢表面钝化机理的影响
介质溶液温度对点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介质溶液中Cl- 参与反应的能力以及Fe2+ 水解速率都与温度有关;二是介质溶液温度影响钝化膜的溶解速率。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决定材料的CPT。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溶液中离子扩散增强,参与反应的速率增大。Streicher[17 ] 认为Cl- 的化学吸附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促进钝化膜破裂,最终导致击穿电位的下降。Fe2+ 的水解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有利于酸化自催化作用的加剧,易使双相钢发生点蚀。根据不同温度的动电位极化扫描结果,可以得到在钝化电位为0.6 V (vs SCE) 时的阳极极化电流密度I ′。溶液温度为25,35,45,55和65 ℃时,I ′分别为3.71×10- 6 ,4.02×10- 6 ,5.10×10- 6 ,7.27×10- 6 和7.56×10- 6 A/cm2 。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表面的钝化膜的溶解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应满足Arrhenius定律。
(1) I ′ = A e x p ( - E a k T )
其中,A 是指数因子,E a 是激活能,k 是Boltzmann常数,T 是绝对温度。
按照实验结果,做1/T 与ln (I ′) 的关系曲线,并进行拟合,如图10所示。拟合结果表明,反应速率常数I ′ (阳极极化电流密度) 与温度T 符合Arrhenius定律。计算得出,指数因子A 为3.15×10- 3 A/cm2 ,激活能E a 为2.8 kJ。阳极极化电流密度反映了钝化膜的溶解速率,所以,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的钝化膜溶解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为:
图10 钝化电位为0.6 V (vs SCE) 时的阳极极化电流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图
Fig.10 Relationship diagram between anode polarization current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under passivation potential of 0.6 V (vs SCE)
(2) I ′ = 3.15 × 10 - 3 e x p ( - 2.8 × 10 3 k T )
当溶液温度高于临界点蚀温度时,Cl- 穿透钝化膜侵入基体,产生点蚀现象,钝化膜的面积减少,腐蚀剧烈,致使腐蚀电流密度迅速增大。在动电位极化曲线上无有效钝化区间 (图2b)。故高于临界点蚀温度时,不能简单沿用式 (2)。
5.2 双相不锈钢在CPT前后的电化学腐蚀模型
图11是双相钢在CPT前后其表面钝化、点蚀的简单模型。电化学实验和SEM测试的结果表明,S32750双相不锈钢在低于CPT时,不锈钢表面能形成稳定的钝化膜,钝化膜的溶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如图11a所示。高于CPT时,由于Cl- 的活性增加及钝化膜的溶解,不锈钢表面产生点蚀现象,且温度越高,点蚀越剧烈 (图11b)。
图11 在低于和高于CPT时S32750双相不锈钢表面的钝化和点蚀模型
Fig.11 Passivation and pitting corrosion model of duplex stainless steel S32750 below (a) andabove (b) CPT
6 结论
(1) 通过电化学测试和形貌分析,确定S32750双相不锈钢的临界点蚀温度为71 ℃。在低于临界点蚀温度时,不锈钢表面能形成稳定的钝化膜。
(2) 构建了S32750双相不锈钢临界点蚀温度前后的电化学腐蚀模型。高于临界点蚀温度时,由于Cl- 的活性增加及钝化膜的溶解,不锈钢表面产生点蚀现象,且温度越高,点蚀越剧烈。
(3) 研究结果表明,S32750双相不锈钢在海水环境中的使用温度应低于其临界点蚀温度。当存在高于临界温度的使用情况时,应增加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文献选项
[1]
Wu J . Duplex Stainless Steel [M]. Bejing :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 1999
[本文引用: 1]
(吴玖 . 双相不锈钢 [M]. 北京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1999 )
[本文引用: 1]
[2]
Brigham R , Tozer E . Temperature as a pitting criterion
[J]. Corrosion , 1973 , 29 : 33
[本文引用: 1]
[3]
Brigham R , Tozer E . Effect of alloying additions on the pitting resistance of 18%Cr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J]. Corrosion , 1974 , 30 : 161
[本文引用: 1]
[4]
Weng Y J . Corrosion properties of stainless steel and the influence of metallurgical factors
[J]. Corros. Sci. Prot. Technol. , 1989 , 1 (3 ): 8
[本文引用: 1]
(翁永基 . 不锈钢的腐蚀特性及冶金因素的影响
[J].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 1989 , 1 (3 ): 8 )
[本文引用: 1]
[5]
Nilsson J O . Super duplex stainless steels
[J]. Mater. Sci. Technol. , 1992 , 8 (8 ): 685
[本文引用: 1]
[6]
Lorenz K , Medawar G . Corrosion of austenitic chromium-nickel steels with and without nitrogen additions and their resistance to chloride solutions
[J]. Thyssen Forschung , 1969 , 1 (3 ): 97
[本文引用: 1]
[7]
Zhang H W , Wang K .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pitting potential of stainless steel
[J]. J. Beijing Univ. Iron Steel Technol. , 1985 , 3 : 104
[本文引用: 1]
(张蕙文 , 王旷 . 环境因素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
[J]. 北京钢铁学院学报 , 1985 , 3 : 104 )
[本文引用: 1]
[8]
Liang M H , Zhao G X , Feng Y R , et al . Criticial pitting temperature of 22Cr duplex stainless steel
[J]. Corros. Sci. Prot. Technol. , 2005 , 17 (6 ): 392
[本文引用: 1]
(梁明华 , 赵国仙 , 冯耀荣 等 . 22Cr双相不锈钢的临界点蚀温度研究
[J].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 2005 , 17 (6 ): 392 )
[本文引用: 1]
[9]
Ovarfort R . New electrochemical cell for pitting corrosion testing
[J]. Corros. Sci. , 1988 , 28 : 135
[本文引用: 1]
[10]
Qvarfort R . Critical pitting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of stainless steels with an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method
[J]. Corros. Sci. , 1989 , 29 : 987
[本文引用: 1]
[11]
Salinas-Bravo V M , Newman R C .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determine criticalpitting temperature of stainless steels in ferric chloride solution
[J]. Corros. Sci. , 1994 , 36 : 67
[本文引用: 1]
[12]
Moayed M H , Newman R C . Evolution of current transients and morphology of metastable and stable pitting on stainless steel near the critical pitting temperature
[J]. Corros. Sci. , 2006 , 48 (4 ): 1004
[本文引用: 1]
[13]
ASTM G150-9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lectrochemical critical pitting temperature testing of stainless steels
[S]
[本文引用: 1]
[14]
Cao C N , Chang X Y , Lin H C . Features of electrochemical noises during pitting corrosion
[J]. J. Chin. Soc. Corros. Prot. , 1989 , 9 (1 ): 21
[本文引用: 1]
(曹楚南 , 常晓元 , 林海潮 . 孔蚀过程中的电化学噪声特征
[J].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 1989 , 9 (1 ): 21 )
[本文引用: 1]
[15]
Hu H L , Li N , Cheng J N . A review on 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noise in corrosion study
[J]. Corros. Sci. Prot. Technol. , 2007 , 19 (2 ): 114
[本文引用: 1]
(胡会利 , 李宁 , 程瑾宁 . 电化学噪声在腐蚀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J].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 2007 , 19 (2 ): 114 )
[本文引用: 1]
[16]
Qiu Y B , Huang J Y , Guo X P . Trend removal in the analysis of electrochemical noise by polynomial fitting
[J]. 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 (Nat. Sci. ), 2005 , 33 (10 ): 39
[本文引用: 1]
(邱于兵 , 黄家怿 , 郭兴蓬 . 多项式拟合法消除电化学噪声的直流漂移
[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 33 (10 ): 39 )
[本文引用: 1]
[17]
Streicher M A . Pitting corrosion of 18Cr-8Ni stainless steel
[J]. J. Electrochem. Soc. , 1956 , 103 (7 ): 375
[本文引用: 1]
1
1999
... 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为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组织,有较强的耐腐蚀能力和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1 ] ,可代替高牌号奥氏体不锈钢和高耐蚀合金,常作为海洋装备、海水淡化关键部件的首选材料.但是,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表面钝化膜对温度敏感,因此需要对双相钢的临界点蚀温度 (CPT) 进行研究,指导双相钢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 ...
1
1999
... 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为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组织,有较强的耐腐蚀能力和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1 ] ,可代替高牌号奥氏体不锈钢和高耐蚀合金,常作为海洋装备、海水淡化关键部件的首选材料.但是,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表面钝化膜对温度敏感,因此需要对双相钢的临界点蚀温度 (CPT) 进行研究,指导双相钢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 ...
Temperature as a pitting criterion
1
1973
...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
Effect of alloying additions on the pitting resistance of 18%Cr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1
1974
...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
不锈钢的腐蚀特性及冶金因素的影响
1
1989
...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
不锈钢的腐蚀特性及冶金因素的影响
1
1989
...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
Super duplex stainless steels
1
1992
...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
Corrosion of austenitic chromium-nickel steels with and without nitrogen additions and their resistance to chloride solutions
1
1969
...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
环境因素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
1
1985
...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
环境因素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
1
1985
...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
22Cr双相不锈钢的临界点蚀温度研究
1
2005
...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
22Cr双相不锈钢的临界点蚀温度研究
1
2005
...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
New electrochemical cell for pitting corrosion testing
1
1988
...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
Critical pitting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of stainless steels with an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method
1
1989
...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determine criticalpitting temperature of stainless steels in ferric chloride solution
1
1994
... 20世纪70年代,Brigham和Tozer[2 ,3 ] 最早提出了临界点蚀温度的概念,并用来评价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点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CPT.CPT准确反映了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工程应用中筛选材料的重要参考标准.翁永基[4 ] 系统综述了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Nilsson[5 ] 总结出不锈钢耐点蚀当量[6 ] (点蚀当量=%Cr+3.3(%Mo)+k (%N)) 与CPT呈线性关联.张蕙文等[7 ] 研究了温度、Cl- 浓度和pH值对不锈钢点蚀电位的影响,并用竞争吸附理论解释了相关变化规律.梁明华等[8 ] 利用动电位法和恒电位法研究了22Cr双相不锈钢的CPT,并指出CPT随Cl-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Ovarfort[9 ,10 ] 将动电位极化技术用于CPT的测量,指出击穿电位迅速下降时对应的温度为CPT.Salinas-Bravo等[11 ] 最先利用电化学噪声测量CPT,在缓慢升温的溶液中,利用零电阻电流计 (ZRA) 测量两个相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流,耦合电流波动幅度5 μA时对应的温度视为CPT. ...
Evolution of current transients and morphology of metastable and stable pitting on stainless steel near the critical pitting temperature
1
2006
... 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在0.6 V恒电位下的电流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施加极化电位后,材料表面迅速形成钝化膜,腐蚀电流密度趋近于零.在低于65 ℃的阶段,腐蚀电流密度很小,说明钝化膜在低于65 ℃的范围内能稳定存在,有效阻止材料腐蚀.图中约66 ℃显示腐蚀电流密度波动较大,Moayed等[12 ] 认为此时已产生大量亚稳态蚀点,且蚀点不断再钝化,不能获得致使稳态点蚀发生的极限阳极电流密度,说明此时溶液温度已经靠近CPT.温度继续升高,当腐蚀电流密度达到100 μA/cm2 时,对应温度为71 ℃,视此温度为CPT[13 ] .溶液温度高于CPT才能产生稳态点蚀.即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在3.5%NaCl溶液中的CPT为71 ℃.温度升高腐蚀电流密度继续增大,钝化膜完全破裂,不能再有效阻止不锈钢的腐蚀. ...
ASTM G150-9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lectrochemical critical pitting temperature testing of stainless steels
1
... 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在0.6 V恒电位下的电流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施加极化电位后,材料表面迅速形成钝化膜,腐蚀电流密度趋近于零.在低于65 ℃的阶段,腐蚀电流密度很小,说明钝化膜在低于65 ℃的范围内能稳定存在,有效阻止材料腐蚀.图中约66 ℃显示腐蚀电流密度波动较大,Moayed等[12 ] 认为此时已产生大量亚稳态蚀点,且蚀点不断再钝化,不能获得致使稳态点蚀发生的极限阳极电流密度,说明此时溶液温度已经靠近CPT.温度继续升高,当腐蚀电流密度达到100 μA/cm2 时,对应温度为71 ℃,视此温度为CPT[13 ] .溶液温度高于CPT才能产生稳态点蚀.即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在3.5%NaCl溶液中的CPT为71 ℃.温度升高腐蚀电流密度继续增大,钝化膜完全破裂,不能再有效阻止不锈钢的腐蚀. ...
孔蚀过程中的电化学噪声特征
1
1989
... 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幅度与腐蚀的强度存在对应关系,噪声波动幅度越大,则腐蚀越剧烈.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形状对应于腐蚀的类型.研究[14 ,15 ] 认为,电化学噪声数据点在噪声平均值两侧近对称分布时,视为均匀腐蚀;电化学噪声数据点连续突变时,呈尖峰状,则视为点腐蚀.在对噪声数据进行处理之前,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成分,即消除漂移,保证对噪声数据的准确性[16 ] .本文使用五次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图8是去除直流漂移后随温度变化的噪声曲线.根据电位噪声的波动特征,可以将腐蚀过程分为3个区域.区域I的温度范围为25~55 ℃,电流噪声的波动很小,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能形成并稳定存在,点蚀不会发生.区域II的温度范围为55~72.5 ℃,电流噪声的波动较区域I有所加强,表明试样表面钝化膜的物化状态不稳定,伴随有点蚀的萌生与再钝化.区域III的温度范围为72.5~85 ℃,电流噪声的波动幅度很大,出现连续突变,并出现了多个尖峰,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破裂,形成点蚀孔.在酸化自催化作用的影响下,阳极溶解加剧. ...
孔蚀过程中的电化学噪声特征
1
1989
... 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幅度与腐蚀的强度存在对应关系,噪声波动幅度越大,则腐蚀越剧烈.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形状对应于腐蚀的类型.研究[14 ,15 ] 认为,电化学噪声数据点在噪声平均值两侧近对称分布时,视为均匀腐蚀;电化学噪声数据点连续突变时,呈尖峰状,则视为点腐蚀.在对噪声数据进行处理之前,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成分,即消除漂移,保证对噪声数据的准确性[16 ] .本文使用五次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图8是去除直流漂移后随温度变化的噪声曲线.根据电位噪声的波动特征,可以将腐蚀过程分为3个区域.区域I的温度范围为25~55 ℃,电流噪声的波动很小,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能形成并稳定存在,点蚀不会发生.区域II的温度范围为55~72.5 ℃,电流噪声的波动较区域I有所加强,表明试样表面钝化膜的物化状态不稳定,伴随有点蚀的萌生与再钝化.区域III的温度范围为72.5~85 ℃,电流噪声的波动幅度很大,出现连续突变,并出现了多个尖峰,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破裂,形成点蚀孔.在酸化自催化作用的影响下,阳极溶解加剧. ...
电化学噪声在腐蚀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1
2007
... 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幅度与腐蚀的强度存在对应关系,噪声波动幅度越大,则腐蚀越剧烈.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形状对应于腐蚀的类型.研究[14 ,15 ] 认为,电化学噪声数据点在噪声平均值两侧近对称分布时,视为均匀腐蚀;电化学噪声数据点连续突变时,呈尖峰状,则视为点腐蚀.在对噪声数据进行处理之前,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成分,即消除漂移,保证对噪声数据的准确性[16 ] .本文使用五次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图8是去除直流漂移后随温度变化的噪声曲线.根据电位噪声的波动特征,可以将腐蚀过程分为3个区域.区域I的温度范围为25~55 ℃,电流噪声的波动很小,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能形成并稳定存在,点蚀不会发生.区域II的温度范围为55~72.5 ℃,电流噪声的波动较区域I有所加强,表明试样表面钝化膜的物化状态不稳定,伴随有点蚀的萌生与再钝化.区域III的温度范围为72.5~85 ℃,电流噪声的波动幅度很大,出现连续突变,并出现了多个尖峰,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破裂,形成点蚀孔.在酸化自催化作用的影响下,阳极溶解加剧. ...
电化学噪声在腐蚀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1
2007
... 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幅度与腐蚀的强度存在对应关系,噪声波动幅度越大,则腐蚀越剧烈.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形状对应于腐蚀的类型.研究[14 ,15 ] 认为,电化学噪声数据点在噪声平均值两侧近对称分布时,视为均匀腐蚀;电化学噪声数据点连续突变时,呈尖峰状,则视为点腐蚀.在对噪声数据进行处理之前,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成分,即消除漂移,保证对噪声数据的准确性[16 ] .本文使用五次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图8是去除直流漂移后随温度变化的噪声曲线.根据电位噪声的波动特征,可以将腐蚀过程分为3个区域.区域I的温度范围为25~55 ℃,电流噪声的波动很小,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能形成并稳定存在,点蚀不会发生.区域II的温度范围为55~72.5 ℃,电流噪声的波动较区域I有所加强,表明试样表面钝化膜的物化状态不稳定,伴随有点蚀的萌生与再钝化.区域III的温度范围为72.5~85 ℃,电流噪声的波动幅度很大,出现连续突变,并出现了多个尖峰,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破裂,形成点蚀孔.在酸化自催化作用的影响下,阳极溶解加剧. ...
多项式拟合法消除电化学噪声的直流漂移
1
2005
... 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幅度与腐蚀的强度存在对应关系,噪声波动幅度越大,则腐蚀越剧烈.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形状对应于腐蚀的类型.研究[14 ,15 ] 认为,电化学噪声数据点在噪声平均值两侧近对称分布时,视为均匀腐蚀;电化学噪声数据点连续突变时,呈尖峰状,则视为点腐蚀.在对噪声数据进行处理之前,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成分,即消除漂移,保证对噪声数据的准确性[16 ] .本文使用五次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图8是去除直流漂移后随温度变化的噪声曲线.根据电位噪声的波动特征,可以将腐蚀过程分为3个区域.区域I的温度范围为25~55 ℃,电流噪声的波动很小,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能形成并稳定存在,点蚀不会发生.区域II的温度范围为55~72.5 ℃,电流噪声的波动较区域I有所加强,表明试样表面钝化膜的物化状态不稳定,伴随有点蚀的萌生与再钝化.区域III的温度范围为72.5~85 ℃,电流噪声的波动幅度很大,出现连续突变,并出现了多个尖峰,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破裂,形成点蚀孔.在酸化自催化作用的影响下,阳极溶解加剧. ...
多项式拟合法消除电化学噪声的直流漂移
1
2005
... 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幅度与腐蚀的强度存在对应关系,噪声波动幅度越大,则腐蚀越剧烈.电化学噪声的波动形状对应于腐蚀的类型.研究[14 ,15 ] 认为,电化学噪声数据点在噪声平均值两侧近对称分布时,视为均匀腐蚀;电化学噪声数据点连续突变时,呈尖峰状,则视为点腐蚀.在对噪声数据进行处理之前,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成分,即消除漂移,保证对噪声数据的准确性[16 ] .本文使用五次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去除直流漂移.图8是去除直流漂移后随温度变化的噪声曲线.根据电位噪声的波动特征,可以将腐蚀过程分为3个区域.区域I的温度范围为25~55 ℃,电流噪声的波动很小,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能形成并稳定存在,点蚀不会发生.区域II的温度范围为55~72.5 ℃,电流噪声的波动较区域I有所加强,表明试样表面钝化膜的物化状态不稳定,伴随有点蚀的萌生与再钝化.区域III的温度范围为72.5~85 ℃,电流噪声的波动幅度很大,出现连续突变,并出现了多个尖峰,表明试样表面的钝化膜破裂,形成点蚀孔.在酸化自催化作用的影响下,阳极溶解加剧. ...
Pitting corrosion of 18Cr-8Ni stainless steel
1
1956
... 介质溶液温度对点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介质溶液中Cl- 参与反应的能力以及Fe2+ 水解速率都与温度有关;二是介质溶液温度影响钝化膜的溶解速率.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决定材料的CPT.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溶液中离子扩散增强,参与反应的速率增大.Streicher[17 ] 认为Cl- 的化学吸附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促进钝化膜破裂,最终导致击穿电位的下降.Fe2+ 的水解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有利于酸化自催化作用的加剧,易使双相钢发生点蚀.根据不同温度的动电位极化扫描结果,可以得到在钝化电位为0.6 V (vs SCE) 时的阳极极化电流密度I ′.溶液温度为25,35,45,55和65 ℃时,I ′分别为3.71×10- 6 ,4.02×10- 6 ,5.10×10- 6 ,7.27×10- 6 和7.56×10- 6 A/cm2 .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表面的钝化膜的溶解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应满足Arrhenius定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