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12-1961
CN 21-1139/TG
创刊于 1956 年 (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2001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1-01-18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论文
AZ91 Mg-Al合金中β-(Mg17Al12)析出相的形态及其晶体学特征
肖晓玲; 罗承萍; 聂建峰; B.C.Muddle
金属学报. 2001, 37 (1): 1-7 .  
摘要   PDF (231KB)
应用透射电镜研究了时效AZ91Mg-Al合金连续析出相的显微组织形态及晶体学特征.发现四种不同形态和晶体学特征的β-(Mg17Al12)析出相,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板条状析出相.沿基面(0001)α析出的板条析出相与基体保持Burgers位向关系,生长方向为[7,2, ,0];其晶体学特征与由不变线应变原理预测的完全一致.第二类析出相是以其轴线与基面垂直的六棱柱体,六个棱柱面都是{ 100}αⅣ{ 10}β,与基体保持对称性好的Crawley位向关系.另有少量短棒状析出相与基体保持Porter位向关系.实验中还观察到一种未见报道过的位向关系.讨论了形成不同形态和晶体学特征的机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690合金的显微组织研究
李强; 周邦新
金属学报. 2001, 37 (1): 8-12 .  
摘要   PDF (182KB)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690合金经固溶热处理,及经不同温度(600-800℃)和不同时间(0.5-200 h)时效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690合金经过固溶处理及时效热处理后,在晶界上析出面心立方结构的碳化物M23C6;碳化物优先在晶界位错缠结处成核,在大角度晶界处,一侧晶粒的(100)晶面与界面接近平行时碳化物更容易析出;晶界上析出的碳化物总是与同一侧的基体有立方-立方的共格取向关系;碳化物不在孪晶面上析出,但会在孪晶端头的非共格界面上析出,析出后沿(110)生长较快,形成针状:通过特殊热处理可以控制和调节晶界碳化物的长大和贫Cr区中的Cr含量,以获得最佳耐腐蚀性能.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过冷DD3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组织细化的再结晶机制
刘峰; 杨根仓; 郭学峰
金属学报. 2001, 37 (1): 13-18 .  
摘要   PDF (223KB)
用复合熔盐净化与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方法,在0-210 K过冷度范围内,研究了DD3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组织形态演化过程.当过冷度△T超过△T5(153K)时,枝晶组织开始发生变形、碎断;当△T超过△T•(180 K)时,组织完全转变为第二类粒状晶.粒化过程中位错及其它晶体缺陷的形态演变表明,△T•以上的晶粒细化是由再结晶机制控制的.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Al-Zn-Li-Mg-Cu合金在433 K的时效行为
谷亦杰; 魏炳忱; 张永刚; 陈昌麒
金属学报. 2001, 37 (1): 19-22 .  
摘要   PDF (144KB)
采用透射电镜(TEM)和Vickers硬度计研究了Al-Zn-Li-Mg-Cu合金在433 K的人工时效行为.结果表明,在等温时效动力学曲线上存在双阶段硬化行为.第一阶段硬化起因于合金基体上沉淀析出的δ′相(AlLi),时效强化效果来自δ′相;随着时效的进行,到达第二时效硬化峰,在合金基体上除了δ′相外,大量析出一种具有准晶结构的沉淀硬化相(命名为X相),此时,时效强化效果来自δ′相和X相.在X相的周围存在无δ′相析出区,表明X相含有Li原子.X相呈棒状,棒的长轴与基体的〈110)Al方向一致.EDS测试表明,X相富集Cu,Zn和Mg.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添加微量Sb对Mg-9Al-0.8Zn合金蠕变抗力及微观组织的影响
袁广银; 吕宜振; 曾小勤; 朱燕萍; 丁文江; 孙扬善
金属学报. 2001, 37 (1): 23-28 .  
摘要   PDF (198KB)
对Mg-9Al-0.8Zn-(0.1,0.4,0.7)Sb合金的高温蠕变性能及其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微量Sb可以显著提高Mg-9Al-0.8Zn(AZ91)合金在150-200℃区间的蠕变寿命,大幅度降低其稳态蠕变速率使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了高温形变前后试样的显微组织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AZ91合金高温蠕变机制及添加Sb对其抗蠕变性能的改善机理.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强化固溶对Al-Zn-Mg-Cu合金力学性能和断裂行为的影响
陈康华; 刘红卫; 刘允中
金属学报. 2001, 37 (1): 29-33 .  
摘要   PDF (196KB)
研究了强化固溶对提高7075和7055铝合金力学性能的效果.结果表明,逐步升温固溶处理可使最终固溶温度超过多相共晶温度而不产生过烧组织,提高残余可溶结晶相的固溶程度和合金力学性能.强化固溶的7075和7055合金的抗拉强度分别达到660和750 MPa,且延伸率保持约10%.一般固溶7055合金的强度仅与强化固溶7075合金的强度相当断口分析显示,两种合金的断裂属晶内韧窝断裂与沿晶断裂的混合断裂.强化固溶后,残余结晶相引起的晶内韧窝断裂减少,沿晶断裂增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超低碳QT钢焊接二次热循环的组织转变与局部脆化
高惠临; 董玉华; R.W.Hendricks
金属学报. 2001, 37 (1): 34-38 .  
摘要   PDF (173KB)
采用焊接热模拟实验及透射电镜分析技术研究了一种超低碳QT钢在多道焊接二次热循环过程中的组织转变与韧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在一次焊接热循环过程中的晶粒粗化和未回火马氏体的形成,使得粗晶区的韧性明显降低.在多道焊的二次热循环时,实验钢不存在临界粗晶区局部脆化现象,但表现为亚临界粗晶区局部脆化.引起亚临界粗晶区局部脆化的原因是碳化物的析出粗化和残余奥氏体的热失稳分解.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铸态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变形行为
毛萍莉; 杨柯; 苏国跃
金属学报. 2001, 37 (1): 39-41 .  
摘要   PDF (106KB)
采用热压缩实验研究了铸态18-8型奥氏体不锈钢在1000-1200℃温度区间,变形速率在5×10-3 1×10-1 s-1之间的热变形行为,获得了在热变形条件下该不锈钢的热变形方程式及其它热变形参数.比较了铸态与锻态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铸态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变形需要更高的流变应力,但当温度较高和变形速率较小时,两者间的差别逐渐减小.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LY12合金的挤压铸造微观偏析及改善方法
钟勇; 阎德胜; 苏国跃; 杨柯
金属学报. 2001, 37 (1): 42-46 .  
摘要   PDF (178KB)
研究了LY12合金在挤压铸造中不同压力以及后续扩散退火制度对铸锭微观偏析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观偏析在挤压铸造的LY12铸锭中呈有规律的分布;合适的挤压铸造工艺和后续扩散退火参数能明显减轻偏析程度,提高铸锭的机械性能,使之达到或接近同种合金的锻件水平.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扩散处理对Ag-Cu复合板界面区组织与成分的影响
孟亮; 陈燕俊; 刘茂森; 周世平; 杨富陶; 林德仲
金属学报. 2001, 37 (1): 47-51 .  
摘要   PDF (192KB)
研究了冷轧Ag-Cu层状复合板在扩散处理条件下结合面区域微观组织及成分分布的变化.400及750℃扩散处理可使复合板发生再结晶或晶粒粗化.在750℃扩散处理可导致沿结合面Ag侧形成细晶区,并析出次生相,同时使结合面上出现空洞.随扩散时间延长,细晶区宽度增加,次生相数量增多,空洞也趋于连续分布.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一种新的多元金属熔体粘度预报模型
王习东; 包宏; 李文超
金属学报. 2001, 37 (1): 52-56 .  
摘要   PDF (134KB)
在热力学通用几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预报多元金属熔体粘度的数学模型.推导了预报多元金属熔体粘度的公式.用Cu-Ag-Au三元金属熔体进行了验证,预报的粘度数据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预报了含Cu三元系Cu-Al-Au,Cu-Al-Sn,Cu-Au-Ni,Cu-Fe-Ni,Cu-Al-Mg及Cu-Ag-Sn金属熔体的粘度.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一种改善贮氢电极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新方法
马建新; 潘洪革; 朱云峰; 李寿权; 陈长聘
金属学报. 2001, 37 (1): 57-60 .  
摘要   PDF (154KB)
提出一种用以改善AB5型贮氢电极合金的综合电化学性能的新方法,即采用一定强度的外加磁场对电极进行磁化处理,以期提高电极合金的综合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外加磁场的磁化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磁体贮氢电极合金La0.9Sm0.1Ni5.0-yCoy(y=2.0,2.5,3.0)的电化学容量、循环寿命以及大电流放电能力等电化学性能.磁化处理对电极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还与合金中的Co含量有关.合金中的Co含量增加,磁化处理后电极中存在的剩磁强度随之增强,磁化处理对电极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也更为显著.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RE(Ni,Co,Mn,Ti)5合金(RE=La,Ce,Pr,Nd) 的单胞体积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朱光明; 陈立新; 雷永泉; 王启东; 尤金跨; 林祖赓
金属学报. 2001, 37 (1): 61-66 .  
摘要   PDF (219KB)
制备了La(Ni,Co,Mn,Ti)5,Ce(Ni,Co,Mn,Ti)5,Pr(Ni,Co,Mn,Ti)5和Nd(Ni,Co,Mn,Ti)5四种单一稀土贮氢电极合金,分别测定了它们的单胞体积、氢化物生成焓和几个主要的电化学性能指标(包括活化循环次数、最大放电容量、高倍率放电率和容量衰退速率),以分析不同稀土元素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四种合金中,单胞体积对合金的热力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能起了决定性作用,它与合金的氢化物生成焓呈简单的线性关系,对电化学性能有双重影响,使四个主要指标随单胞体积的变化均出现极大或极小值.单胞体积本身的变化与稀土元素的周期性有关.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氢对310不锈钢钝化膜半导体性质的影响
曾一民; 乔利杰; 郭献忠; 李金许; 褚武扬
金属学报. 2001, 37 (1): 67-71 .  
摘要   PDF (170KB)
采用交流阻抗和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氢对310不锈钢钝化膜半导体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氢对310不锈钢钝化膜的半导体类型没有影响,均是n型对未充氢的试样,随钝化电位的升高,钝化膜的施主浓度降低而平带电位则升高.氢能升高310不锈钢钝化膜的电容、施主浓度和平带电位.氢使310不锈钢钝化膜的光电流峰值升高、峰位后移,即氢降低钝化膜的光学禁带宽度,这和氢使钝化膜中Cr的化合物含量下降有关.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SO2存在下NaCl沉积量对Zn大气腐蚀的影响
屈庆; 严川伟; 白玮; 曹楚南
金属学报. 2001, 37 (1): 72-76 .  
摘要   PDF (149KB)
用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了不同沉积量的NaCl在SO2质量分数为1×10-6时对Zn大气腐蚀的影响,分析了该条件下Zn初期大气腐蚀的规律.结果表明,Zn的腐蚀增重随NaCl沉积量的增加而增加,它们之间有着较好的线性关系NaCl沉积量较高时,暴露一段时间后,Zn的大气腐蚀有减弱的趋势.建立了反映其腐蚀及影响因素的经验方程:△m/A=K(t/ttot)b.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显微红外技术(IR)对Zn表面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Cr系白口铸铁动态相间腐蚀的定量研究
张安峰; 邢建东
金属学报. 2001, 37 (1): 77-81 .  
摘要   PDF (185KB)
用定向凝固技术制备Cr系白口铸铁,用提取相表面富集法制备碳化物试样,用失重法测定样品的腐蚀失重率,并通过电化学法探讨Cr系白口铸铁在腐蚀介质中的动态相间腐蚀机理.结果表明:(1)Cr系白口铸铁动态相间腐蚀失重率达Cr系白口铸铁冲刷腐蚀总失重率的50%以上,冲刷腐蚀交互作用失重率接近总失重率的20%;(2)碳化物与基体两相之间的腐蚀电位差是产生相间腐蚀的驱动力.在此过程中,高电位的碳化物为阴极受到保护,而低电位的基体为阳极被加速腐蚀,这是Cr系白口铸铁产生相间腐蚀的基本原因;(3)溶液的电阻效应使离碳化物越近的基体遭受的腐蚀越严重,也促进相间腐蚀的产生.相间腐蚀发生后,在浆料冲蚀作用下,碳化物因暴露在外,得不到基体的支撑而被折断,加速了材料的流失,严重地影响了Cr系白口铸铁的使用寿命.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温度对N离子注入金属深度分布的影响
白彬; 张鹏程; 邹觉生; 陈元儒
金属学报. 2001, 37 (1): 82-86 .  
摘要   PDF (196KB)
研究了N离子注入金属表面时温度对N原子深度分布的影响.在常温-460℃范围内N离子注入到α-Fe和316L奥氏体不锈钢中的深度分布显著依赖于注入温度和基体材料.随注入温度升高,α-Fe中N深度分布形态为准Gauss形、梯形和扩散形,并发现N注入存在"盲区"注入温度,N表观扩散系数与注入温度的关系完全偏离Arrhenius方程.在316L不锈钢中,N呈扩散形分布,其表观扩散系数与注入温度的关系与Arrhenius方程较吻合.通过Auger谱线形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TEM组织分析,认为N注入金属深度分布由离子注入混合作用、化学效应和热扩散作用中占主导地位者决定.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添加Nb对Nd-Fe-B磁体温度稳定性的影响
成问好; 李卫; 李传健
金属学报. 2001, 37 (1): 87-90 .  
摘要   PDF (132KB)
对Nd15.15Fe78.11-xNbxB6.74(x=0,0.21,0.42,0.72,1.08,144)永磁体的温度特性和显微组织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b可以显著降低磁体的磁通不可逆损失,但对磁体磁通可逆部分几乎没有影响;Nb在Nd-Fe-B磁体中的作用是使晶粒均匀化、规则化,导致晶粒表面层厚度r0大幅度变薄,晶粒表面的最小形核场Hn和Bloch壁的挣脱钉扎场HN增大,因而使磁体的不可逆损失降低、温度稳定性和使用温度提高.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RH真空脱碳精炼过程的模拟研究
朱苗勇; 黄宗泽
金属学报. 2001, 37 (1): 91-94 .  
摘要   PDF (130KB)
在研究RH精炼装置内钢液湍流场的基础上,结合RH内钢液的脱碳机理,建立了描述RH装置内钢液流动与脱碳过程的耦合数学模型,利用现场数据验证所建立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用此模型来考察操作参数对RH真空脱碳过程的影响,为工艺优化提供依据和指导.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1073-1173 K温度范围内TiAl合金的超塑性行为
孙坚; 刘润开; 吴建生; 贺跃辉
金属学报. 2001, 37 (1): 95-98 .  
摘要   PDF (160KB)
研究了经热机械处理的TiAl合金在温度1073-1173 K和2×10--5 2×10-4s--1应变速率范围内的超塑性行为.结果表明,在上述实验条件下TiAl合金表现出良好的超塑性,其最高拉伸延伸率达到533%;同时,合金具有较高的应变速率敏感指数.计算得到的TiAl合金超塑性变形的表观激活能为220 kJ/mol.此时TiAl合金超塑性变形主要是受晶界扩散所控制的晶界滑动机制,同时动态再结晶也是合金超塑性变形的一种协同机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带钢热轧过程中温度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兰勇军; 陈祥永; 黄成江; 李殿中; 李依依
金属学报. 2001, 37 (1): 99-103 .  
摘要   PDF (160KB)
采用三维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法,耦合温度场和应力、应变场,应用ABQUS软件的二次开发用户子程序模块,建立了热轧过程中的界面换热模型,对热轧IF带钢进行了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开发了热轧过程中的测温技术,在实验轧机上对带钢内部温度变化进行在线测量,以测量结果修正了界面换热系数模型.利用所建立的传热模型对带钢热轧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考虑了轧制过程压下量、初始变形温度对温度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与实测的温度场基本吻合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原位合成MoSi2-SiC复合材料的室温增韧
孙祖庆; 张来启; 杨王玥; 傅晓伟; 朱静
金属学报. 2001, 37 (1): 104-108 .  
摘要   PDF (185KB)
原位合成MoSi2-SiC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明显高于单一MoSi2的断裂韧性组织结构的TEM与HREM研究结果表明:原位合成MoSi2/SiC界面为直接的原子结合,无SiO2非晶层存在结合对该复合材料的KIc断口形貌及压痕裂纹连续扩展路径的观察分析表明,其室温增韧机制为MoSi2-SiC界面间较高的结合力、MoSi2基体晶粒细化及裂纹偏转和桥接.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AlN/聚乙烯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汪雨荻; 周和平; 乔梁; 金海波; 傅仁利
金属学报. 2001, 37 (1): 109-112 .  
摘要   PDF (126KB)
利用模压法制备AlN/聚乙烯复合基板.研究了AlN的添加量和形态对复合基板的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AlN含量的增加,介电常数及介质损耗均增加在同一添加量下,纤维AlN的介电常数最大,晶须AlN次之,粉体AlN最小;而粉体AlN的介质损耗最大,纤维AlN次之,晶须AlN最小.复合材料介电常数的计算模型可描述为:εk=ψ1εk1+ψ2εk2+ψ3εk3.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