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12-1961
CN 21-1139/TG
创刊于 1956 年 (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1958年, 第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58-01-18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论文
重轨钢脱氧的研究
李薰;王仪康;王清辉;刘文礼
金属学报. 1958, 3 (1): 1-12.  
摘要   PDF (2483KB)
本文结合生产,对鞍钢大型碱性平炉冶炼重轨钢的脱氧问题进行了试验。结果指出,在炉池内加脱氧剂进行预先脱氧的重轨成品含氧化物夹杂较少,尤以全部采用矽锰合金做炉池内脱氧剂的效果最佳,而在炉池内不加任何脱氧剂的重轨成品含氧化物夹杂量最多,后者往往超过前者一倍以上。重轨钢合硫一般达0.03—(0.04%,其中硫化物夹杂量与氧化物夹杂量相若,有时甚至达到后者的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决定钢的机械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硫化物而不是氧化物,因此不同脱氧方法对重轨成品机械性能的影响不显著。在上述工作中,对重轨成品中氧化物夹杂的形状和大小也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某些情况下铜液含氧量与铜成品中氧化物夹杂数量存在着相适应的关系。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重轨钢缶内脱氧对钢质的影响
陈亮;张春铭;邵象华
金属学报. 1958, 3 (1): 13-16.  
摘要   PDF (402KB)
<正> 平炉碳素镇钢的脱氧操作有许多不同方式,但主要由于近代钢种的化学成分范围规定很严,为了较有把握地控制成品成分不使出格,目前各国大多数工厂都采用着某种形式的炉内脱氧,就是说,将一部分脱氧剂在出钢以前加入炉内.1955年苏联平炉熔炼标准技术规程就是为此而规定了部分炉内脱氧的.但炉内脱氧引起脱氧剂消耗的增大和熔炼时间的延长.如果炼钢工的技术熟练程度足能保证得到规定的化学成分,而且如果缶内脱氧不致使产品质量降低的话,那末将全部脱氧剂加入缶内当然是一个更为合理的方法。近年来缶内脱氧在苏联得到了相当大的重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氟在高炉冶炼中的行为——Ⅰ.氟对高炉型熔渣粘度、熔化性及脱硫力的影响
周仁;邹元爔;徐元森;彭瑞伍;王渭源;周炘祥;莫培根;朱健
金属学报. 1958, 3 (1): 17-29.  
摘要   PDF (1310KB)
在本文中,我们报告了含氟高炉型熔渣的的粘度、熔化性和脱疏力的研究结果。所用熔渣包括坩埚冶炼渣与合成渣,含氟化钙最高达40.7%。试验数据指出氟能显著地降低熔渣的粘度与熔化温度,但对硫在渣、铁间的平衡分配影响较小。因此作为初步估计,在计算硷度时可以将氟化钙视为中性。根据本文试验结果,我们从熔渣的离子结构观点讨论了氟影响熔渣性质的机理。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矽钢片的加工织构及再结晶织构
陈能宽;刘长禄
金属学报. 1958, 3 (1): 30-46.  
摘要   PDF (1860KB)
本文研究了含矽量为4.15%,2.9%和3.35%的矽钢片的加工结构和再结晶结构。用X射线测定极图的结果证明:在所有合金中,当最后冷轧轧下量大于60%时,其加工结构是(001)[110],(112)[(?)]及(111)[(?)]。退火后的初次再结晶结构是(001)[110]绕[001]轴旋转0°—30°,(111)[(?)]及(110)[001]。本文还研究了再结晶结构的形成过程,借以了解它的形成机构。结果表明:(1)再结晶结构(001)[110]绕[001]轴旋转0°—30°是通过“同位再结晶”(recrystallizatton in-situ)的过程,然后围绕垂直于压延平面的轴旋转而成。(2)再结晶的最初阶段的(110)[001]结构与加工结构(111)[(?)]在数量上有对应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用定向生核理论来解释(110)[001]的形成较为适当。在几何关系上,前人曾指出,再结晶结构(110)[001]可认为是由加工结构(111)[112]绕〈110〉轴旋转35°而来,这个观点是与本文结果符合的。(3)在退火过程中,加工结构的消失具有一定顺序:(111)[(?)]最先消失,(001)[110]最后消失。某一加工结构的再结晶本领并不决定于它的相对数量的多少,而是决定于该结构的类型。在含矽量为2.9%的样品中,经一系列的加工及热处理后,获得了发展良好的第二次再结晶结构(110)[001],其偏离度为15°(110)[001]结构即一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国产工业纯铁织构的磁转矩法研究
戴礼智;王建纲
金属学报. 1958, 3 (1): 47-54.  
摘要   PDF (522KB)
<正> 一、引言具有体心立方品格的α-Fe的织构早为许多研究者所注意,可是所用材料大多为低碳钢或Fe-Si合金。对于纯铁的数据比较少见.G.Kurdjumov和G.Sachs曾进行电解铁的轧制和再结晶织构的研究,压延率为98.5%,而没有叙及易磁向的再结晶织构.最近Haeβner和Weik用交叉轧制法研究化学方法制备的纯铁,经80%压延率在580℃熟炼150分后,得到易磁化取向.可是用普通方法轧制获得易磁向强构的资料就少见到.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α-铁中的退火孪晶
荘育智;吳昌衡
金属学报. 1958, 3 (1): 55-61.  
摘要   PDF (2397KB)
应用真空热侵蚀方法,研究Armco铁晶粒长大晶界迁移过程中,退火孪晶形成的过程。观察到在低于A_3点退火后,在了770℃短时间保温,多数α-铁素体晶粒内出现细小亚结构。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具有细小亚结构的晶粒逐渐消失,原先不含亚结构的晶粒,则逐渐长大。将加热温度提高至A_3点附近,显著加速晶界迁移的过程。在长大的晶粒中,出现两类退火孪晶。一类的性质与一般退火孪晶相似,似其非共格孪晶界经常出现于旧晶界附近。视晶粒间界与非共格孪晶界迁移的情况,这类退火孪晶在保温过程中,可能随晶界迁移而伸长,亦可能随非共格孪晶界迁移而变细或消失。另一类孪晶的特点是一端在晶粒间界上,另一端呈楔状。楔状孪晶界很稳定,在保温过程中,未发现任何变化,在晶粒间界上的一端,则与晶粒间界一起,发生迁移。根据观察结果,认为α-铁中退火孪晶形成的机构与Burke及Furnbull所提出的面心立方金属中退火孪晶形成的机构相似,退火孪晶的形成与晶粒间界迁移有密切关系。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马氏体对奥氏体中温转变的影响
戚正风
金属学报. 1958, 3 (1): 62-66.  
摘要   PDF (425KB)
用磁分析研究了55C2钢中马氏体量对奥氏体中温转变的影响。结果指示,马氏体的存在会促进珠光体转变,但对于中温转变的影响则还决定于马氏体量。当马氏体不多时,它加快中温转变,但当马氏体量较多时,它反而降低中温转变的速度。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关于多晶体的X射线衍射线纹的真实宽度和相干散射区的大小及第二类畸变间的关系
陈篪
金属学报. 1958, 3 (1): 67-79.  
摘要   PDF (996KB)
本文分析了迄今为止从真实宽度β出发计算相干散射区的大小及品格第二类畸变的方法。对金属经受均匀的宏观形变后晶面间距的统计分布试作了推导,并利用所得的分布律求得了β和D及(?)之间的关系。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制造金相样品胶质代替膜的“滴液盖片法”
余仲奎;黃寿洪
金属学报. 1958, 3 (1): 80-84.  
摘要   PDF (1385KB)
本文讨论如何应用“滴液盖片法”制造胶质代替膜来代替不透明的金属样品使能直接利用生物显微镜观察金属内结构,同时亦可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而得到同一结果。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