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12-1961
CN 21-1139/TG
创刊于 1956 年 (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1959年, 第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59-03-18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论文
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薰
金属学报. 1959, 4 (3): 3-10.  
摘要   PDF (997KB)
<正> 冶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在纪元前几百年的周朝后期我国就开始有了铁器,而春秋时(纪元前770~475年)良冶刀剑的技术在我国历史上更传为美谈。炼铜在我国开始为时更早,著名的商彝周鼎都是用青铜铸造的,表现出我国在纪元前一千多年炼铜和铸铜的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造诣。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对人类文化做出了这样卓越的贡献,然而由于封建统治在我国绵长达两千多年,生产发展极慢或停滞不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近百年来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而我国则处于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的双重压迫下,就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落后程度。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滚珠轴承钢质量的改进——Ⅰ.冶炼和浇铸条件对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
斯重遥;邢中枢;郑树棠;李静媛;张文波;李厚生
金属学报. 1959, 4 (3): 177-194.  
摘要   PDF (3700KB)
本文是提高滚珠轴承钢质量研究工作的第一部分。研究了碱性电弧炉内不同脱氧制度和浇铸条件对于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类型和数量的影响设及冶炼和浇铸过程中夹杂物的变化。 试验结果指出,采用下列操作制度可以显著改善滚珠钢中非金属夹杂物: 扒氧化渣后用硅锰合金预脱氧,然后用电石直接造电石渣,保持40分钟以上,还原后期用硅铁粉或电石继续进行扩散脱氧,出钢前炉渣必须变白,采用先出渣后出钢的办法,使渣钢在盛钢桶内得到很好的混合,进一步改善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加铝量应在0.5公斤/吨以上。 结果证实,使用焦油处理过的优质盛钢桶内衬砝和汤道砝可以减少外来夹杂物。钢中氮化钛的来源是铁合金中含钛,所以在冶炼优质滚珠钢时应该选用不含钛的铁合金。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高炉炉底耐火衬料的厚度及导热性对炉底温度场的影响
万纾民
金属学报. 1959, 4 (3): 195-205.  
摘要   PDF (888KB)
本文用有限汉克尔变换计算了炉底衬料的导热性及其厚度、冷却情况以及缸温等对炉底温度场的影响。计算的结果均用曲线来表明。这些结果指出:在多层结构的炉底中,最内层衬料的导热性愈小,而愈靠外层的导热性愈人,则炉底的温度梯度愈陡,热损失也愈小;冷却情况的好坏及缸温的高低对炉底温度场的好坏均有很大的影响。所得结果对炉缸、炉底的合理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文内指出应该进一步研究炉底1150℃的位置与炉缸内外径及各层衬料厚度的关系;死铁层的深度对炉底温度场,尤其是1150℃的位置以及炉底底部中心处的温度等的影响也应进一步研究。 作者认为:当用导热性较大的衬料(如碳砖)作最内层衬料时,其厚度很可能有一临界值。所谓“临界厚度”,意即当小于此厚度时,则遵守“最内层衬料的导热性愈小,炉底的温度则愈低”的原则;超过此厚度后,则反之。 在多层结构(如双层结构)的炉底中,下部的导热性较大的衬料层具有“过渡的”冷却作用,而且有一个有效厚度,此厚度很可能是下层衬料与上层衬料导热性之比的递减函数。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碳衬高炉炉缸内传热的若干问题
万纾民
金属学报. 1959, 4 (3): 206-216.  
摘要   PDF (1174KB)
本文评述了一些国家近年来关于碳衬高炉炉缸内传热的研究结果,并指出了存在的若干问题。炉缸内诸耐火衬料的导热性、所占的比例及分布情况、冷却情况以及炉底结块等等对炉底温度分布和热损失的影响在本文内均作了全面深入的评述。文内指出:全粘土砖炉底的周围逐渐用碳砖来取代后,炉底的温度则逐渐降低,而此碳砖衬料则具有“过渡的”冷却作用;碳砖衬料导热性高的好处也就在于此。这种“过渡的”冷却作用有其一定的有效范围。文内还指出:最内层衬料的导热性愈低,愈靠外层的衬料的导热性愈大,均使炉底的温度变低;这是炉缸传热问题中的一项极重要的原则。由此可知:碳砖衬料的过渡冷却作用,只当其不作为最内层的衬料时才能呈现,同时炉底若装有一层导热性较高的夹层(象石墨夹层),则此夹层就具有底冷的作用。 文内指出减少热损失的新途径就是炉缸最内层材料的导热性愈小愈好。文内提出了一个新的冷却法——级联冷却法;这就是在炉底用几层衬料,愈靠外面的一层,其导热性愈大。 文内指出了现有热模型试验的最大缺点及改进办法。此缺点就是现有热模型试验没有考虑实际上形成的炉底结块的重大影响。 文内还指出:传热与炉缸内外径及其衬料厚度之间的关系应该研究;衬料的导热性对传热的影响以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火(火舀)炉炉膛中的辐射热流
任世铮
金属学报. 1959, 4 (3): 217-221.  
摘要   PDF (421KB)
由于差额热量为零的物体的表面温度和有效辐射都与其自身的黑度无关,文中分别假定火焰炉的炉壁为黑体表面或白体表面,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了计算火焰炉炉膛中辐射热流的公式。推导过程简单,并且进一步明确了火焰炉炉膛中辐射热交换的性质和机构。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重轨轧制过程中机械性能变化的研究
张作梅;高子明;吕萌福
金属学报. 1959, 4 (3): 222-234.  
摘要   PDF (1813KB)
文中详细分析了目前孔型设计对于钢轨质量的影响的各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于帽形孔中切入楔子的深度和角度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此外在钢轨轧制过程中每一道次机械性能的变化作了全面的比较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结果指出了: 1.在帽形孔中切入楔子的深度和角度的变化,对轨底的机械性能影响不大,因此可以采用比较矮而钝的楔子。此外不均匀变形对成品性能的影响亦不大,因此采用2个或4个帽形孔主要决定于设备条件和生产情况。 2.随着轧制道次的增加,轧件性能有很大的变化。在第二孔或第三孔轧制后,轧件的机械性能有下降的现象,但第六孔以后,轧件的性能则变化很小。较快冷却情况下,加工温度对成品的机械性能影响不大,因此可以考虑提高加工温度、加工量和轧制速度,从而把孔型数目减少。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冷加工对奥氏体型耐热钢的耐热性能的影响
朱日彰;М.Л.伯恩尔斯坦
金属学报. 1959, 4 (3): 235-244.  
摘要   PDF (2468KB)
本文研究了冷加工对奥氏体型耐热钢ЭИ395及ЭИ69的耐热性能的影响。冷加工采用了冷轧及冷拔两种方法。变形率为25%,50%及75%。 首先进行了高温机械性能试验:测定了高温硬度,进行了高温持久强度及在改变应力及温度条件下的高温持久强度试验。结果表示冷加工有效地提高了奥氏体型耐热钢的耐热性能。 微观组织及结构的研究证明冷加工所造成的合金的及钢内部的超显微的结构的不均匀状态是合金及钢强化(包括忍热性能)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冷加工所造成的强化相的分析对合金及钢的强化也有很重要意义。 ЭИ395及ЭИ69型耐热钢的再结晶的研究说明虽然由于变形率增大而促使易于产生新的再结晶的晶核,但它们的增长速度受变形后特殊结构的影响,因而对耐热钢的耐热性能影响不大。当再结晶晶核的增长速度迅速增大时即消灭了合金及钢中由于冷加工所造成的特殊结构。只有在这样情况下再结晶才减低了合金及钢的耐热性能。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冷拔铜线之织构变化
杨先敏;杨本祺;陈匡时;刘辰环;顾泉芳
金属学报. 1959, 4 (3): 245-254.  
摘要   PDF (3429KB)
本实验在用钨靶的连续X射线,摄出冷拔铜线的织构斑点图,据以寻出斑点强度峰植距离、宽度、(111)环上〈111〉及〈100〉纤维轴的斑点峰值比,及其分离程度等与断面减缩率的关系。目的在寻出一较简便的方法,可用以估计同一原始铜线经不同冷拔后的屈服应力,及比较不同冷拔方法的加工效率。另一方面在了解不同冷拔铜线屈服应力差异与晶体织构变化的关系,并求出不同断面减缩率时〈111〉/〈100〉取向量的比值,可据为核验范性形变中织构形成理论的定量指标。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二纤维轴上的晶粒取向量,逼近地遵从波尔兹曼形式的分布规则,即分布几率f_(hkl)∝e~(-KE)_(hkl)且E_(hkl)∝△A/A(铜线断面减缩率)。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测定淬透性与机械性能的顶端淬火法
方志忠
金属学报. 1959, 4 (3): 255-261.  
摘要   PDF (562KB)
<正> 1.引言 淬火钢中除马氏体外,由于淬透性的不同,尚可形成贝茵体、珠光体、铁素体等组织,在回火后,性能也不一致;因此由于钢的淬透性不同,热处理后内部组织也不同,而钢的性能也不一致,所以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在已有顶端淬火试验方法中,联系淬透性与组织性能的方法尚不多,本文叙述一种新的顶端淬火法,可以测定淬透性和相应的钢的性能。 2.新顶端淬火法 通用的标准顶端淬火试样,由于用硬度测定淬透深度,不能指示淬透深度与回火后机械性能的关系,因为淬火后硬度相近,但组织并不一致的,例如有时含马氏体80%与50%的钢中,硬度相差仅HRC=2。此两种不同组织,回火后性能是不同的,含马氏体多的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石氏体的回火脆性
谭玉华
金属学报. 1959, 4 (3): 262-269.  
摘要   PDF (715KB)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在石氏体组织中所发生的回火脆性。下石氏体在回火过程中脆化的趋势略小于回火马氏体,上石氏体的脆化趋势略大于珠光体,而回火马氏体的回火过程的脆化趋势远大于珠光体。上石氏体的回火脆性发生温度区域是460—580℃,回火马氏体是430—630℃,两者的最大回火脆性温度都是530℃。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铸铁的电解去硫
No Author
金属学报. 1959, 4 (3): 270-281.  
摘要   PDF (1220KB)
<正> 一、前言 在铸造上应用土高炉生产的高硫生铁有着很多困难。首先是它能够促使铸铁铸态成为硬而脆的白口组织,不能加工和应用;其次它使铸铁铸造性能恶化,铸造废品率大大增加。为了解决土铁在铸造上应用的问题,通常采取二种办法: (一)利用高硫:当铸铁的S/Mn>1时,将铸态所得的白口胚件,经过短时间的退火,使自由渗碳体分解石墨化,而得到球状石墨的所谓球墨可锻铸铁; (二)去硫:使铸铁中含硫量降到0.10%左右,以符合一般铸铁含硫量的标准。 第一种方法应视为一种不得已的措施,因为它并没有能够彻底的解决问题。首先它并没有能解决高硫铸铁的铸造性能不良的问题;其次采用退火的办法增加了燃料、工时及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含锰碳化物对测定钢中不稳定夹杂物的影响
李静媛;赵淑熙
金属学报. 1959, 4 (3): 282-286.  
摘要   PDF (360KB)
<正> 一、引言 在电解分离出来的阳极沉淀中,少量的非金属夹杂物与大量的碳化物混在一起,定量测定不稳定夹杂物MnO及MnS时,是在不破坏碳化物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了解含锰碳化物对测定不稳定夹杂物的影响,并找出消除这种影响的方法,对准确测定钢中MnO同MnS的含量是密切相关的。 A.M.萨马林在研究用硅锰合金预脱氧后指出,在脱氧过程中,当钢液中MnO,FeO的含量增高时,可使脱氧反应产物的熔点降低,流动性增高,从而使之易于上浮,相应地使成品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数量减少。该文同时指出,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与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