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12-1961
CN 21-1139/TG
创刊于 1956 年 (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1964年, 第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64-04-18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论文
氧化鋇对高爐渣粘度的影响
陶少杰;司戍旺
金属学报. 1964, 7 (4): 335-347.  
摘要   PDF (879KB)
对含BaO 0—30%的CaO-MgO-BaO-SiO_2-Al_2O_3系統炉渣粘度的研究表明,加入BaO能改善高炉渣的稳定性。当(CaO+0.366 BaO)/SiO_2<0.7—0.9时,以BaO按分子量取代CaO,能降低炉渣粘度,当(CaO+0.366 BaO)/SiO_2>0.7—0.9时,則增高粘度。用(CaO+0.366 BaO)/SiO_2=0.9—1.2的炉渣冶炼时,渣中含BaO 10%甚至更高一些,不会由于粘度过高而造成操作困难。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理论焦比和各种因素对焦比影响的工程计算方法
杨永宜
金属学报. 1964, 7 (4): 348-362.  
摘要   PDF (1033KB)
理論焦比是指在一定原料和风溫条件下渗碳、发热和还原所需的焦炭;現有各种計算方法的缺点;以风口热函減去炉頂煤气热函作为唯一热量收入的热平衡計算方法,以物料平衡和热平衡結合为基础,利用偏微分找出的計算各种因素对焦比影响的方法。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高爐型釱渣的粘度、熔化性和矿物组成
莫培根;陈钧珊
金属学报. 1964, 7 (4): 363-375.  
摘要   PDF (2575KB)
报告了CaO-SiO_2-TiO_2-Al_2O_3-MgO系熔渣的粘度及熔化性,并考察了还原条件下温度、熔渣組成以及Ti_2O_3和含碳量对粘度变化的影响。結合粘度測定,較詳細地研究了高溫还原条件下钛渣的矿物組成。根据实驗結果,討論了钛渣性貭与高炉冶炼的关系。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渣铁间碳还原反应的动力学问题
王渭源
金属学报. 1964, 7 (4): 376-382.  
摘要   PDF (550KB)
总結了渣鉄間碳还原反应,包括FeO,MnO,CrO,V_2O_3的还原和铁液中脫硫。可以认为界面上化学反应很快达到平衡,而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驟是对流扩散。发現反应級数,在熔体处于旋轉运动(用旋轉坩堝或旋轉攪拌棒)下为一級,处于仅由CO气泡攪动(用靜止坩堝)下为二級;处理脫硫和FeO的还原数据的結果表明,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扩散界面层厚度δ分别和轉速ω~(-1/2)和浓度C~(-1)成比例。 討論了固液界面上对流扩散原理在渣铁间碳还原反应中的应用,可以滿意地說明上述規律性。对于SiO_2的碳还原反应,根据現有实驗結果,尚不能肯定对流扩散的作用,可能此反应受界面化学反应所控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SnO-SiO_2系中氧化亚锡的挥发性能
李振家;芦爱春;孙萼庭
金属学报. 1964, 7 (4): 383-390.  
摘要   PDF (715KB)
运用在氮气流中測定蒸发速率的方法,研究了SnO-SiO_2系統中氧化亚錫的揮发性能。实驗証明:在一定条件下,氧化亚錫的蒸发速率的对数值与溫度、熔体成分之間存在着簡单的比例关系。根据实驗数据計算出SnO-SiO_2系中SnO和SiO_2的活度值。它們在所研究的熔体成份范围內对理想溶液有明显的負偏差。 根据实驗結果,推測了負偏差产生的原因,指出在所研究的成分范围內可能不存在SnO与SiO_2之間的化合物。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流态化冶金中的稀相传递过程 第二部分 稀相技术在换热中的应用
郭慕孙;戴殿卫
金属学报. 1964, 7 (4): 391-408.  
摘要   PDF (1137KB)
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将稀相技术应用于流态化冶金中換热过程时的一系列問題,并通过稀相換热的扩大实驗和中間工厂实践进一步闡明稀相流态化的应用。 在工艺換热过程中顆粒在加速度状态下与周围的流体进行換热,因此換热系数并非为常数。本文通过一个加速度积分 ∫F(x)=integral from n=Re_0 to (Re_0+Re)((Re_s~xdRe_s)/(Ar_(Δρ)-fRe_s~2)),对換热設备的換热能力和压降特性用四个无因次数加以統一描述[式(28),(29),(31)和式(36)]。将稀相換热与多层浓相流态化床比較时,本文为流速的非齐次性提出式(43)所表示的多层流态化床的热量回收率关系,使之可与稀相換热[式(26)和式(26a)进行直接比較]。 在进行稀相換热扩大实驗后,将稀相技术应用于貧铁矿的磁化焙烧和含低品位銅鈷氧化鉄矿的硫酸化焙烧中間工厂中,并指出采用稀相換热的設备投资仅为习俗設备的一个很小的百分数。 指出稀相技术是一个流态化冶金中正在开始发展的領域,其中許多問題尚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合金元素对铬锰碳氮奥氏体耐热鋼时效变脆的影响
郭蕴宜;刘嘉乐;李有柯;师昌绪
金属学报. 1964, 7 (4): 409-422.  
摘要   PDF (4411KB)
叙述并討論了合金元素对鉻錳碳氮奥氏体耐热鋼时效变脆的影响的初步实驗結果。結果指出钼釩促使这种类型鋼的变脆,硼能改善其时效脆性,适合于設計的要求。微量混合稀土元素对改善时效脆性的作用不明显。 金相和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研究的結果指出,晶界和沿晶界边緣組織結构的变化是影响脆性的主要因素。时效后的主要沉淀为M_(23)C_6和(Cr,Fe)_2N;含钼較高的鋼种(>1%Mo),在更长时間的时效以后,有x相及σ相的出現,当其量較多时,也可增加鋼的脆性。硼不但減緩某些相的析出,而且也可以改变它們的分布状态,使晶界发生不連續沉淀,从而对韌性的降低較少。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铁硅单晶体的冷轧及再结晶織构
周邦新
金属学报. 1964, 7 (4): 423-436.  
摘要   PDF (1937KB)
研究了取向接近(110)[001]、(320)[001]和(110)[1(?)2]的鉄硅(3.25% Si)单晶体,在采用不同的压下速率(每軋制一次的压下量)經过60%,70%,80%和85%軋制后的冷軋和再結晶織构。(110)[001]取向的单晶体在采用較低的压下速率軋制退火后,再結晶織构随着压下量增加会从(110)[001]逐漸变化到(310)[001],但采用較高的压下速率軋制退火后,再結晶織构都是(110)[001],并不随压下量增加而改变。改变軋制时的压下速率,对(320)[001]取向单晶体的再結晶織构也有与以上相似的影响,但对(110)[1(?)2]取向单晶体的再結晶織构就沒有明显的影响。分析实驗結果后,认为再結晶織构的形成是一种同位再結晶过程,从这种观点出发,可以滿意地解释再結晶織构随压下速率及压下量改变而变化的規律。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1.4%C-1.4%Cr鋼等温马氏体形成的金相研究
徐祖耀;朱钰如;王蓉蓉
金属学报. 1964, 7 (4): 437-441.  
摘要   PDF (1408KB)
金相观察証明,1.4%C-1.4%Cr钢經1100℃奥氏体化(M_s点为112℃)和淬火后再上淬至100℃进行等温过程中,其等溫轉变产物为馬氏体。当鋼內残余奥氏体量較少(<40%)时,等溫馬氏体的形成以原有馬氏体的继續长大为主。当鋼內残余奥氏体量較大(>50%)时,等温馬氏体的形成以重新形核长大为主。等溫馬氏体也可能在原有馬氏体的某些边上形成,它的数量不大,且和残余奥氏体量无关。文中提出可能的解释。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一种简易提炼纯锑的分餾法
刘民治
金属学报. 1964, 7 (4): 442-445.  
摘要   PDF (507KB)
<正> 为了研究杂貭对銻的性能的影响,需要获得很純的銻原料。 区域熔炼法是目前广泛采用提炼超純元素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此法不能用于除去分布系数近于1的杂貭。而銻中的主要杂貭是砷,它对銻的分布系数是近于1的。Tanenbaum,Goss和Pfann等經过40次区域熔炼,都未能将砷从銻中除去。用水平分段分餾提純,可以得到显著效果。 水平分段分餾法是利用了两个温度区:高温蒸发区和低温凝結区。如图1。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调质鋼料心部性能与端淬试验之间的关系
方志忠;李承福
金属学报. 1964, 7 (4): 446-452.  
摘要   PDF (487KB)
<正> 机器制造工业上常用結构鋼的机械性能,在含碳量一定时,通常是組織的函数。合金元素的加入,主要是增加鋼的淬透性和回火抗力;合金結构鋼获得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便是它具有較碳鋼高得多的淬透性。 在实践中,人們最关心的是強度指标,由标准頂端淬火試驗是无法获得鋼料心部強度数据的。为解决鋼的淬透性和組織、性能間的关系,方志忠曾提出一种新的頂端淬火法。本文是在已往工作基础上作进一步試驗研究,以求用簡单的試驗方法来确定不同截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
No Author
金属学报. 1964, 7 (4): 453-454.  
摘要   PDF (200KB)
<正> 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4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367人参加的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从1964年8月21日起,到8月31日止,共进行了11天。44个国家和地区是:阿富汗、东非科学院(肯尼亚、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乌干达)、阿尔及利亚、安哥拉、澳大利哑、玻利维亚、缅甸、布隆迪、柬埔秦、锡兰、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刚果(布)、古巴、达荷美、加纳、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伊拉克、日本、约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黎巴嫩、马尔加什、马里、墨西哥、摩洛哥、尼泊尔、新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金属学报第7卷1964年(总目录及索引)
No Author
金属学报. 1964, 7 (4): 455-466.  
摘要   PDF (821KB)
~~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