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12-1961
CN 21-1139/TG
创刊于 1956 年 (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1965年, 第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65-03-18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论文
自熔性烧结矿及球团矿的还原性和可能焦比的关系
陈大受;赵孟坚
金属学报. 1965, 8 (3): 281-293.  
摘要   PDF (1107KB)
比较了两种人造块矿的还原性:自熔性烧结矿和铁精矿制成的自熔性球团矿。使用喷吹或不喷吹焦炉煤气的高炉煤气进行了实验室的还原实验。为了估计自熔性球团矿的可能焦比起见,应用自熔性烧结矿的实际数据校正实验窒得到的结果。焦比由两个联立方程式解出,一个方程式为直接江原Fe_xO,MnO,P_2O_5及SiO_2,热量供应及渗碳所需的焦炭量;另一个方程式为间接还原Fe_xO的焦炭量乘以(1+ΔC%/100)外加渗碳所需的焦炭量。ΔC%是实际焦炭消耗量超出保证间接江原Fe_xO的理论需要量,对保证间接还原Fe_xO的理论需要量的百分比比值。对降低ΔC来降低冶炼自熔性烧结矿的焦比,进行了估计。 认为用CO/CO_2及焦比量度高炉操作效率不如用ΔC。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FeO-Fe_2O_3-CaO-P_2O_5渣系的密度
吴鼎芬
金属学报. 1965, 8 (3): 294-301.  
摘要   PDF (598KB)
用最大气泡法和秤重法分别地测定了液态和固态的FeO-Fe_2O_3-P_2O_5和CaO-P_2O_5渣系的密度。密度随系统中FeO+Fe_2O_3或CaO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把实验结果结合本文作者以前研究过的FeO-Fe_2O_3-CaO系的密度值并外插到纯FeO处,得FeO在1400℃时密度应为4.7±0.15克/厘米~3,在25℃为5.85克/厘米~3。把4.7克/厘米~3作为FeO在1400℃时的密度,校正了本文作者以前导出的一个计算工业炉渣密度的半经验公式。 此外,根据研究结果,还讨论了分层渣系FeO-Fe_2O_3-CaO-P_2O_5的密度。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冷轧管子的孔型轧槽宽度
陶德鑫
金属学报. 1965, 8 (3): 302-310.  
摘要   PDF (746KB)
冷轧管子的孔型轧槽宽度是孔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管子的质量及轧机的产量。本文就轧槽开口度(轧槽宽度)的改变,所引起的不均匀变形程度的变化对轧管时的金属变形情况,力学条件及管子中的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和分析。从改善管子质量及受力情况出发,提出了适当的孔型轧槽开口角及根据轧槽开口角计算轧槽宽度的公式。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铜在200-900℃的氧化
李薰;骆继勋
金属学报. 1965, 8 (3): 311-420.  
摘要   PDF (2917KB)
研究了钢在200—900℃和76毫米汞柱氧压下的氧化行为。 结果表明,在200—350℃铜的氧化符合立方规律;400—550℃的氧化初期为抛物线,但超过一定时间即明显地向愈来愈慢的氧化速率偏离;600—900℃的氧化则自始至终遵从抛物线规律。根据上述结果,求得铜在600—900℃的氧化激活能为30,700卡/克分子。 铜表面氧化层的外部是由晶粒细小的CuO组成,内部则为Cu_2O,其晶粒较为粗大组织较为疏松。从300—550℃在氧化层表面可以观察到起伏不平的褶鄒,这种褶鄒随氧化时间的增长和温度的升高而加剧。在600和650℃上述褶鄒已不明显,但在氧化层表面却出现一层稠密的CuO胡须。这种胡须大多数不受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影响,但也有少数在电子束的作用下立即由挺直状态变成如弯曲枯萎的草木。由此可认为,并非所有的胡须都是结构完整的CuO单晶。 文中结合氧化层的结构、表面形态和宏观缺陷对铜在上述不同温度下的氧化行为进行了讨论。并根据Frank的胡须生长机制对铜氧化层表面可能同时出现结构完整与结构不完整的CuO胡须提出了解释。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用剩余强度法测定钴在铜中的扩散系数
钱知强;高树浚;张沛霖
金属学报. 1965, 8 (3): 319-325.  
摘要   PDF (611KB)
详细叙述用剩余强度法测定扩散系数的方法。测定了Co~(60)在铜单晶体中的扩散系数。并对一些可能产生的误差来源作了分析。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铁-钴(50%)合金中的自扩散
钱知强;高树浚;张沛霖
金属学报. 1965, 8 (3): 326-331.  
摘要   PDF (419KB)
用剩余强度法测定了Fe~(55)及Co~(60)在铁-钴(50%)合金中850--980℃α-区域内的自扩散系数,结果分别为 D_(Fe)=0.26 exp(—55,600/RT)厘米~2/秒, D_(Co)=14 exp(—65,000/RT)厘米~2/秒。 激活能测定数值与用准化学理论分析结果符合较好。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氧在钼中的应变时效
马应良;宋居易
金属学报. 1965, 8 (3): 332-339.  
摘要   PDF (684KB)
报道了从测量氧扩散峰高度的变化,来追踪氧在钼中的应变时效过程及其对屈服应力的影响。 含氧的钼丝无论是淬火时效或应变时效过程中内耗峰都逐渐降低以至消失。如对样品施以轻微的形变,则内耗峰又复出现。在交替进行形变和时效过程中,内耗峰可以更迭地消失和再现。 系统地研究了应变时效动力学及形变对内耗峰的影响,结果指出:(1)氧在钼中的应变时效动力学遵循由Harper修改过的Cottrell-Bilby的t~(2/3)关采式;(2)内耗峰高度随形变度的变化在2.5%伸长时具有一极大值;(3)在应变时效过程中,内耗峰的降低与屈服应力的提高相对应。 根据以上所得试验结果及分析,可以认为,内耗峰的降低与氧原子向位错周围分聚有关。基于这个假定,约略计算了位错密度及气团浓度。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钨和铌单晶体的冷轧及再结晶织构
周邦新;刘起秀
金属学报. 1965, 8 (3): 340-345.  
摘要   PDF (669KB)
研究了(110)[001]、(111)[112]和(320)[001]取向的钨和铌单晶体经70%,80%和85%轧制后的冷轧及再结晶织构。得到了与钼和铁硅单晶体完全一致的结果。从再结晶织构和冷轧织构之间的联系,以及形变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在再结晶过程中的作用出发,讨论了再结晶织构的形成,认为再结晶晶核的形成是一个同位再结晶的过程,而再结晶织构形成的普遍规律,可以概括地称为同位再结晶——择优长大。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铁-锰-铝奥氏体耐热钢的研究
张彦生;师昌绪;李有柯
金属学报. 1965, 8 (3): 346-430.  
摘要   PDF (2345KB)
根据本文作者以前的结果,对一种成分为29.4%Mn,3.8%Al,1.9%Mo,0.5%V,0.4%W,0.015%B,0.03%N,0.1%C的奥氏体耐热钢进行了下述研究: (1)热加工塑性:Fe-Mn-Al奥氏体耐热钢的高温可塑性类似于1Cr18Ni9Ti。 (2)持久强度:在600—700℃,数千小时的持久强度接近于ЭИ257T(14%Cr,14%Ni,2.15%W,0.5%Mo,0.5%Ti,0.1%C)的水平。 (3)时效过程的变化:观察并测定了在600—750℃,保温长达9500小时时效过程中的金相组织变化、沉淀相的类型、冲击功及硬度的变化。在时效过程中顺序沉淀出V_4C_3,M_6C及Laves相,时效变脆的倾向不很大。 各种实验结果表明,为节约铬与镍,Fe-Mn-Al奥氏体耐热钢有研究发展的前途,但最大弱点是抗电化学腐蚀能力差,这有待进一步寻求解决途径。 同时,指出由Fe-Mn-Al系发展出在630℃左右使用的奥氏体耐热钢是可能的。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铁-锰-铝系复相铜中的β_(Mn)型相变
张彦生;王处义;师昌绪
金属学报. 1965, 8 (3): 352-424.  
摘要   PDF (3961KB)
报道了以金相观察、X射线衍射、显微硬度、硬度、冲击试验等方法所研究的几个Fe-Mn-Al复相(δ+γ)钢(33—37%Mn,5—9%Al的基体)中的β_Mn型相交的试验结果。测定了βMn型相变的温度范围,观察了自δ铁素体及奥氏体中分解出βMn相的过程。并讨论了成分、热处理条件的影响。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奥氏体在非连续冷却时的转变
徐祖耀;李文聚;黄心俐
金属学报. 1965, 8 (3): 360-365.  
摘要   PDF (942KB)
在珠光体转变的温度范围内,除下珠光体区域的停留促进上珠光体区的形核过程外,奥氏体在非连续冷却时,转变的形核过程具有相加性。在下珠光体区的形核过程中,可能先形成与奥氏体共格的核胚。 在贝菌体转变的温度范围内,较高温度的停留延缓较低温度时的形核过程,延缓作用随温度间隔及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较低温度的停留促进较高温度时的形核过程,促进作用随温度间隔的增加而增大,但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建议贝茵体的核胚和马氏体的相同,即位错圈所包围的体心立方结构区域。 下珠光体区停留促进贝茵体的形核过程。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钢铁中稀土总量和稀土物相的测定
李代锺;王守芬
金属学报. 1965, 8 (3): 366-372.  
摘要   PDF (594KB)
建立了用乙醚萃取、草酸沉淀、偶氮砷I比色测定钢中稀土总量,以及结合电解溶解试样及分离碳化物以分析钢中稀土物相的方法。对于各种离子对比色的干扰,进行了测定。此外还提出了溶样等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顶。 这个分析方法可以测定不含镍的一般合金钢中的稀土含量,分析误差<±10%。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气煤炼焦过程的热化学效应
王兆熊
金属学报. 1965, 8 (3): 373-379.  
摘要   PDF (578KB)
气煤在炼焦过程中发生复杂的热化学变化,伴随有吸热和放热的效应.为了探讨炼焦过程的热化学效应,摄取了气煤的热谱曲线,并对煤加热到各个峰点温度时有机质元素组成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加热到第二个峰点温度以后,气煤有机质就剧烈分解,热化学分解是从富H与富O的热不稳定部分开始的。煤质中转入挥发部分的C比较集中于550℃以前析出,而在较高温度范围,剩余的大部分C留在不挥发部分中,参加焦炭结构形成过程。高温作用下的碳化过程,导致有机质碳环的芳香度和缩合度均趋于增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铁硅合金中(110)[001]和(100)[001]织构的形成
周邦新
金属学报. 1965, 8 (3): 380-426.  
摘要   PDF (2310KB)
综合了近几年在研究铁硅合金中(110)[001]和(100)[001]织构形成方面的一些主要结果,其中也包括了我们未发表过的一些结果。并对这两种织构形成的机理作了讨论。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间歇式真空感应炉中坩埚供氧的一个来源
邵象华;知水;赵仁川;曲培迅
金属学报. 1965, 8 (3): 392-394.  
摘要   PDF (265KB)
<正> 在真空感应炉中熔炼合金时,往往由于氧化物坩埚向熔池供氧而影响冶金过程。过去国内外关于这个问题发表的工作都着重于坩埚材料本身的分解,而且只研究熔池形成以后的反应过程,对熔化过程中的坩埚供氧情况则未涉及。 在本工作中用几种氧化镁坩埚在不同条件下熔炼纯镍。试验设备同前文。坩埚是预制的,在1560℃保温8小时烧成。坩埚A和B用电熔镁砂作原料,坩埚C用普通镁砂,坩埚D在电熔镁砂中加了8% Al_2O_3。新坩埚的显气孔率都在16—18%之间。每个坩埚在正式试验前都经过“洗炉”,即在真空下熔化两炉电解镍。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铟在液态铅锌间的分配
李爱珍;邹元爔
金属学报. 1965, 8 (3): 395-396.  
摘要   PDF (116KB)
<正> 液态铅锌间有一个很大的互不溶区域,且由于比重差别较大,易于分层。不少研究工作者测定了第三元素在这两个液态金属间的分配。本文报告用铟为第三元素的分配试验结果以及某些第四元素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实验用原料为:Pb:99.99%,Cd:99.9%,In:99.72%,Zn为无砷锌,Cu为电解铜。将铅、锌和铟置于玻璃或石英坩埚中,外套一端封闭的石英管,多次抽空并充氩气。用管炉加热,铂铑热电偶测温,温度波动范围±3℃。实验过程中在密封条件下每隔15分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CuCl-AgCl熔体的蒸气压
陈自姚;彭瑞伍
金属学报. 1965, 8 (3): 397-400.  
摘要   PDF (259KB)
<正> 熔融CuCl的蒸气压虽有不少研究工作者进行了测定,但结果不甚一致。AgCl-CuCl熔体的蒸气压则尚未见报道。本文目的为用载而法测定CuCl和AgCl-CuCl熔体的蒸气压,并根据AgCl-CuCl熔体中组份的已知活度,讨论该体系的蒸气状态。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AgCl-CuCl熔体中的活度
彭瑞伍;陈自姚;邹元爔
金属学报. 1965, 8 (3): 401-403.  
摘要   PDF (231KB)
<正> 熔盐体系中的活度通常用电动势法测定。但当构成熔盐的金属的电负性相近时,由于金属与熔盐的相互作用而使该法受到一定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用蒸气压法或化学平衡法可以避免上述困难。作为一个例子,本文用化学平衡法研究了AgCl-CuCl熔体中的活度。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论磨矿机的临界转速”一文的讨论
唐克衍;王增图
金属学报. 1965, 8 (3): 405-414.  
摘要   PDF (876KB)
<正> (一) 对王给国外学者所进行的磨矿机临界转速研究的评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转速是球磨机的重要参数。Fischer在1886年就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球磨机合理转速的经验式n=23-28/D~(1/2),(D为球磨机内径,米;n为转速,转/分)。1904年,他又提出了临界转速的经验式:n=40/D~(1/2)。次年,White从理论上导出了有名的、亦即目前所通用的“临界转速”的公式: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横锻及横轧时金属的变形与破裂的研究”一文的讨论
张顺天
金属学报. 1965, 8 (3): 415-417.  
摘要   PDF (289KB)
<正> 1.张作梅和黎俊结同志所作“横锻及横轧时金属的变形与破裂的研究”一文报道的工作,试图进一步解决横轧及料轧过程中金属的变形与中心破裂问题。根据问题的发展经过与争论焦点,可认为如果用横锻实验来证明横轧下金属破裂前中心部分究竟是否发生塑性变形,问题的关键在于设法表明:在横锻时,微小压缩量能否使坯料中心发生塑性变形。张、黎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是值得重视的。不过,从他们的结果看,尚有若干问题值得商榷。譬如,多次压缩旋转横锻的实验结果是:“当压缩率为0.7%时,各变形指标都是在外层最大,沿着中心的方向变形逐渐减少,在坯料中心区变形最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汞冶金的理论基础”
赵天从
金属学报. 1965, 8 (3): 418-418.  
摘要   PDF (106KB)
<正> 徐采栋先生编的“汞冶金的理论基础”是有色冶金方面一本好著作,对于提高我国有色冶金的理论水平和促进汞生产进一步发展将发挥其作用。 现代汞生产大都是采用火法冶金,其主要过程是汞矿石的焙烧、汞蒸气的冷凝及汞炱的处理。作者对这三部分的基本理论,着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作了较深入的论述;对于汞的湿法冶金及汞的精炼过程也作了较详细的解释;此外对于汞及其他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冶金过程中汞的损失也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