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12-1961
CN 21-1139/TG
创刊于 1956 年 (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1981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1-04-18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论文
Al和Cu单晶体拉伸变形后的再结晶
周邦新;刘起秀
金属学报. 1981, 17 (4): 363-373.  
摘要   PDF (970KB)
不同取向的锥形棒状Al和Cu单晶体,在不同温度拉伸后,研究了变形量和变形温度与再结晶晶粒取向之间的关系。发现Al单晶体在-78—300℃拉伸时,当充分进入硬化第三阶段后,再结晶晶粒的取向变得集中,与变形母体间有着沿[1(?))转动30°—50°的晶体学关系,但在-196℃拉伸后,再结晶的取向是混乱的。Cu单晶体在20—400℃拉伸后,再结晶的取向也是混乱的。从再结晶晶核就是回复过程中处于领先的、并与周围母体取向差别较大的亚晶长大而成的讨论出发,考虑到Al和Cu的层错能不同,以及Al的层错能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的现象,并与不同形变硬化阶段的变形机理及变形后的结构相联系,可以对这种再结晶取向关系作出解释。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固体氦中的晶格缺陷
铃木秀次
金属学报. 1981, 17 (4): 374-385.  
摘要   PDF (822KB)
本文讨论了有关固体氦中晶格缺陷的若干问题,包括 1.hop ~4He中的范性形变 2.声速的反常温度关系 3.hcp ~4He和bcc ~3He中均匀蠕变的力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关于GH302合金中μ相空间群的研究——μ相简单六方点阵的电子衍射
赵伯麟;苗柏和;陈国良
金属学报. 1981, 17 (4): 386-490.  
摘要   PDF (1910KB)
在GH302合金的萃取μ相电子衍射花样中,(经X射线粉末衍射确定为μ相)出现了μ相空间群为(?)m的-h+k+l(?)3n禁止衍射。例如:[001]带轴中的{100},{200}等衍射斑点,以及{111}带轴中的{(?)},{(?)}等衍射斑点,这些禁止衍射斑点,不属于二次衍射,高级劳厄带或者其它物相(例如MgZn_2型Laves相)的衍射斑点。因此,根据衍射消光规律可以确定该物相为简单六方点阵,其晶胞参数与μ相((?)m)用六方点阵所描述的情况相符合。它可能是一种μ相局部有序结构。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电渣重熔过程中渣池内温度分布对冶金质量的影响
傅杰;陈恩普;陈崇禧;王涌
金属学报. 1981, 17 (4): 394-402.  
摘要   PDF (707KB)
本文探讨了渣面温度对高温合金电渣重熔过程中Al,Ti控制的影响及金属熔池/渣池界面温度分布与锭表面质量的关系。 当结晶器对底水箱不绝缘时,渣面温度较高,熔炼后期氧从大气向渣中转移速度v_(s-g)~(O_2)比绝缘时大2—3倍;熔炼前期增Al倾向比绝缘时大。炉口电压增加,渣面温度升高,Ti烧损量加大。试验条件下,电压增加1V,Ti烧损量约增加0.03%。 金属熔池/渣池界面温度分布可用公式t=ae~(B/d) (B<0)来描述,它对电渣重熔锭表面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文中提出了确定这一分布的方法。锭表面质量可用重熔过程中渣皮厚度的变化来衡量。渣皮厚度δ=B/(1nt_l-1na)。渣池内电流密度分布及结晶器壁附近的热传导条件、渣的液相线温度以及所有影响“高温区间”温度的因素的变化均可导致锭表面质量的改变。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高压氢还原制取镍粉动力学的初步探讨
舒代萱;毛铭华;陈家镛
金属学报. 1981, 17 (4): 403-411.  
摘要   PDF (608KB)
以Cr~(2+)为生核剂制得的镍粉做晶种,对镍氨溶液的高压氢还原过程进行了研究。各种因素对还原速度的影响表明,反应似在化学动力学区内进行,反应速度与加入的晶种量、氢分压平方根成正比,而在大部分镍还原完成前与镍离子浓度无关。初步认为镍离子的还原反应在晶种表面进行,晶种的作用是活化氢分子和生成金属镍的相变中心。反应可设想以下面步骤进行: 1.H_2(g)(?)H_2(l) (快) 2.H_2(l)(?)2H~* (快) 3.Ni~(2+)(?)(Ni~(?))~* (快) 4.2H~*+(Ni~(2+))~*(?)Ni°+2H~+ (慢) 5.2H~++2NH_3→2NH_4~+ (快) 方程式4为速度的控制步骤。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两种高温合金渗Al防护层的退化过程
管恒荣;楼翰一;毛晓禹;杜战军
金属学报. 1981, 17 (4): 412-493.  
摘要   PDF (2808KB)
研究了两种镍基高温合金上的渗Al层的退化过程。两种合金用两种方法施加的涂层组织相似:外层以NiAl+Ni_2Al_3为母体,上面弥散着Ti(C,N)和Al_3Ti;内层由NiAl,Ni_3Al,Ti(C,N),M_(23)C_6和M_6C等相组成。渗Al层高温氧化时的退化与外层相变紧密相关,其过程如下: Ni_2Al_3+NiAl(富Al)→NiAl(富Ni)→NiAl+Ni_3Al→Ni_3Al→Ni_3Al+γ Ni_2Al_3和NiAl(富Al)相极不稳定,而NiAl(富Ni)相十分稳定。Ni_3Al沿NiAl晶界生核标志着渗层退化的开始,渗层NiAl完全变成Ni_3Al+γ是退化的终了。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非晶态Gd-Co合金薄膜结构、磁各向异性和磁畴的变化
李方华;王荫君;高俊杰;滕晨明
金属学报. 1981, 17 (4): 418-495.  
摘要   PDF (2800KB)
用电子衍射方法和Lorentz电子显微术观察了非晶态Gd-Co合金磁膜结构和磁畴的变化。薄膜在10~(-2)mmHg的低真空下作了为期二周的室温处理,也在5×10~(-7)mmHg的高真空下加热。发现低真空下作室温处理和高真空下加热都能使薄膜中发生相分离,而且薄膜的衍射强度峰形和磁畴图象均随之发生变化,Gd与Co原子间最近邻配位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磁畴图象中的磁泡显著减少甚至消失,出现平面畴。这再次证实了非晶态Gd-Co合金磁膜各向异性与Gd,Co原子间最近邻配位数有一定联系,而且配位数能直观反映在衍射峰形上。 加热至350℃时Co首先结晶,其主要组成为α-Co,并有少量β-Co。随着温度继续上升α-Co逐渐转变为β-Co。即使加热至950℃亦未见Co氧化,而Gd在晶化之前就严重氧化。在晶化的全过程中均未发现Gd-Co台金和金属Gd的痕迹。 本文还给出了磁畴图象随温度的变化,并讨论了薄膜中的相分离和短程有序状态对磁各向异性的影响。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液相烧结的30MGs·Oe稀土永磁体
肖文涛;祝景汉;孙天铎
金属学报. 1981, 17 (4): 424-432.  
摘要   PDF (672KB)
实验表明,Sm(Co,Cu,Fe,Zr)_Z 2-17磁体的最佳成份区与Ojima所报道的不同,Sm含量不是25.5%而是27.0—27.5wt%。而且简单的固相烧结难以获得优异性能。采用液相烧结工艺,有利于准确调整和控制成分,有效地发挥多级时效处理的有利作用,显著地增强矫顽力和能积,可稳定地进行大批量制备高性能磁体。最高性能可达30.5 MGs·Oe。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MnS和板坯加热温度对3%Si冷轧取向硅钢性能的影响
何忠治;刘治赋;张百成;张文润
金属学报. 1981, 17 (4): 433-497.  
摘要   PDF (2264KB)
本文确定了按Mns方案制造3%取向Si钢的主要成分:C=0.03—0.05%,Mn=0.06—0.08%,S=0.018—0.025%,[Mn][S]=(11—20)×10~(-4),O_2<0.007%。证明板坯加热温度提高,初次晶粒尺寸减小,二次晶粒尺寸增大,磁性明显提高(B_(10)>1.78Wb/m~2)而且稳定。合适的板坯加热温度随[Mn][S]积增加而提高。加入适量Al和N_2后,加热温度对磁性较不敏感,二次晶粒尺寸增大,B_(10)值进一步提高。二次再结晶开始温度也就是初次晶粒迅速长大和MnS质点开始聚集的温度。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高磁感取向硅钢成品中细晶的研究
李军;陈煜廉
金属学报. 1981, 17 (4): 441-499.  
摘要   PDF (2378KB)
本文采用金相蚀坑法对高磁感取向硅钢成品中细晶进行了研究,证明板坯加热温度过高,热轧板产生粗大的形变组织,促使初次再结晶{100}<011>-<001>组分增强,该区域晶粒也较粗大,高温退火后,成品中出现线晶。热轧板坯加热温度太低,热轧前的MnS和AlN不能完全固溶,成品中出现混晶。另外,指出提高钢中碳含量,增加热轧的压下率,采用二次冷轧法都可减少或消除成品中的线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FeO_n对转炉型(低磷)终渣性质的影响
殷瑞钰;张耀辉
金属学报. 1981, 17 (4): 447-501.  
摘要   PDF (2082KB)
从相图分析和岩相观察出发,对转炉(低磷)终渣的性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用工业生产中氧气转炉出钢渣的数据,计算高温状态下的相平衡,并将计算结果加以数学处理,得到了FeO_n含量与经析出晶体(C_2S,C_3S,CaO)后的转炉(低磷)炉渣内所残存的液相量之间关系。论证了控制渣中FeO_n对转炉渣性质的重要性。对炉渣粘度、“化渣”概念、转炉造渣原则以及炉渣性质的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硅酸盐熔体聚合度的确定及其应用
窦士学;刘化坤
金属学报. 1981, 17 (4): 454-460.  
摘要   PDF (539KB)
本文发现表征硅酸盐熔体聚合度的平衡常数与金属离子有效核电荷与原子实半径之比、形成金属离子的最后电离势及Allred-Rochow电负性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由此所建立的参数方程可估计某些二元硅酸盐熔体的聚合平衡常数,与聚合理论的表达式结合,计算了金属氧化物的活度、硅酸盐阴离子分布以及平均链长等性质。由所得结果可以解释和预期熔体的某些物理性质。理论计算的结果与实验值一致。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玻璃对金属浸润性能的键参数描述
宁远涛;王永立;袁启珑
金属学报. 1981, 17 (4): 461-466.  
摘要   PDF (489KB)
本工作测定了熔融玻璃与几种铂合金的接触角,讨论了浸润机理,并用键参数方法总结了玻璃对金属浸润性能的有关规律,在浸润性能与纯金属及合金元素的键参数、浸润性能与玻璃组元的键参数之间建立了定性的联系。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用点阵动力学方法计算立方金属的脆断表面能
孙校开;熊良钺;龙期威
金属学报. 1981, 17 (4): 467-477.  
摘要   PDF (721KB)
本文在Tyson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点阵动力学线性响应的理论方法,导出了脆断发生时解理面上原子的响应位移,并进而给出金属脆断表面能的计算公式。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持了解理断裂面是结晶的表现,避免了局域“熔化”和“沸腾”模拟脆断的简单模型中出现的非晶化问题,也对解理面上原子临界位移做了合理估计,避免了人为规定临界位移的随意性,同时,从理论上得出的脆断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与实际探测到的量级相近。用本文中发展的方法,计算了若干体心和面心立方金属的脆断表面能,其结果与实验值为同一数量级。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用双试样求材料的J_(IC)
魏文光;王广生;张中林;陆丁昌
金属学报. 1981, 17 (4): 478-483.  
摘要   PDF (356KB)
本文应用裂纹试样在稳定扩展阶段及韧带屈服后,Δa与Δp之间呈线性关系的原理,通过对中、高韧度材料的试验,提出了用双试样求材料,J_(IC)的新方法。方法简便可靠、精度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尤其节省大量试料,可供工厂试验室采用。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稀土硅铁合金粉化原因的探讨
高怀荪;蒋景凯
金属学报. 1981, 17 (4): 484-503.  
摘要   PDF (2214KB)
用X射线衍射和电子显微镜对稀土硅铁合金粉化原因进行了研究,REP或CeC_2,La_2C_3的存在是合金粉化的原因,合金应力腐蚀与氢脆加速了合金的粉化。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