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12-1961
CN 21-1139/TG
创刊于 1956 年 (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1995年, 第31卷, 第16期 刊出日期:1995-12-22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论文
顶吹转炉内金属液滴的产生、运动及传热的数学模型
李保卫;贺友多
金属学报. 1995, 31 (16): 145-151.  
摘要   PDF (492KB)
本文开发了一个普适的顶吹转炉内金属液滴的产生、运动及传热的数学模型,在对炉内气体的流动、燃烧及传热研究的基础之上,引进液滴产生的分布函数,用概率模拟的Monte-Carlo方法模拟了液滴的随机产生(尺寸、位置及初速度),在Langrangian的框架下跟踪了液滴的运动,计算了液滴的传热及温度变化,最后对所有液滴进行统计,给出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物理量(平均停留时间、平均传热量、平均上升最大高度等)的统计平均值。应用该模型计算了180t转炉内液滴的产生、运动及传热情况,结果表明液滴在转炉内二次燃烧过程的传热中是一种重要的传热方式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Ti-Al-Cr三元系相图1000℃等温截面的研究
郝士明;曾宁华
金属学报. 1995, 31 (16): 152-158.  
摘要   PDF (466KB)
应用多元扩散偶-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及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测定了Ti-Al-Cr三元系相图1000℃等温截面的含Al量达75at.-%,含Cr量达70at.-%的大部分区域。确定了Ll2结构的三元化合物相及其成分范围,完整地测定了TiAl,Ti3Al,TiAl2及TiAl3的相区范围及相平衡关系,明确了β-Ti相与TiCr2相的平衡关系及TiCr2相的成分范围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纳米晶Fe_(73.5)Cu_1Nb_3Si_(13.5)B_9合金中缺陷及内应力的分布研究
刘涛;蒲玉写;赵钟涛;马如璋;郭应焕
金属学报. 1995, 31 (16): 159-163.  
摘要   PDF (324KB)
用正电子湮没技术和微观磁学方法研究了纳米晶Fe_(73.5)Cu_(1)Nb_(3)Si_(13.3)B_9合金结构缺陷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表明晶化初期形成的界面结构只引入少量的缺陷,晶化后期由于出现大量晶界,缺陷浓度急剧上升;非晶制备过程中以及晶化时引入的准位错偶极子造成的应力场对其软磁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并可以解释在最佳退火温度的磁性行为。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离子束增强沉积氮化硅膜及TiAl抗高温氧化性能的改善
徐东;朱宏;汤丽娟;杨云洁;郑志宏;柳襄怀;谷口滋次;柴田俊夫
金属学报. 1995, 31 (16): 164-172.  
摘要   PDF (733KB)
用离子束增强沉积(IBED)方法在金属间化合物TiAl上合成厚度为0.5,1,和2μm的氮化硅薄膜。所形成的薄膜为非晶态,膜与基底间存在混合的过渡区,膜与基底结合紧密用AES,XRD和XPS研究薄膜的组成和结构,高温循环氧化结果表明,经沉积膜的TiAl试样的抗氧化性能显著提高其中沉积0.5μm薄膜的试样表现出极好的抗循环氧化性能由SEM及EDS分析得出,良好的高温稳定性能、高的膜/基底结合力和形成富Al2O3和硅化物的保护层是提高TiAl抗高温氧化性能的主要因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Ni42Cr6Fe合金在高温湿氢中的氧化膜组织结构及生长过程研究
安白;马莒生;唐祥云
金属学报. 1995, 31 (16): 173-178.  
摘要   PDF (496KB)
用TEM、X射线衍射、SEM等技术研究了Ni42Cr6Fe玻封合金在高温湿氢中的氧化膜生长过程。氧化初期,Cr_(2)O_3和尖晶石氧化物同时形核长大,前者在晶界处形核长大,后者在晶内处形核长大。随后由于Cr的选择氧化,氧化膜主要以Cr2O3生长为主.当氧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表面层Cr的贫化,氧化膜生长转化以(Fe,Mn)Cr2O4尖晶石氧化物生长为主.最后形成表层以粗大晶粒(Fe,Mn)Cr2O4为主,底部以较小晶粒Cr2O3为主,中部由大晶粒(Fe,Mn)Cr2O4围绕小晶粒Cr2O3的稳态氧化膜组成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Co薄膜中CoSi化合物相转变过程观察
张灶利;肖治纲;杜国维
金属学报. 1995, 31 (16): 179-182.  
摘要   PDF (294KB)
Si衬底上生长的Co薄膜,经250,450,500℃退火后.用电子显微镜对Co/Si界面处CoSi化合物的相转变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CoSi为多晶颗粒.CoSi相和基体无取向关系Co/Si界面在退火温度范围内的相变过程为:250─450℃450─500℃Co2Si+Cosi─→COSi─→Cosi+CoSi2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Fe_3Al与水汽及氧气的表面反应
万晓景;朱家红;黄胜标
金属学报. 1995, 31 (16): 183-187.  
摘要   PDF (363KB)
用AES及SPS研究了Fe3Al与水汽及氧气表面反应动力学。表明二者的反应速度都很快,且都在1.5×10-6Pa·s反应即开始当暴露量达1×10-4Pa·s,水汽与Fe3Al反应达到稳定值,反应产物为Al2O3.Fe3Al与氧气的反应在1.5×10-5Pa·s时达到稳定,此时主要是Al的氧化,当暴露量达3×10-2Pa·s,Fe3Al与氧的反应达到第二阶段平衡,此时主要为Fe的氧化.上述表面反应动力学可用来圆满解释金属间化合物在不同环境气氛中的拉伸结果.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TA2/A3爆炸复合界面的扩散反应
杨扬;张新明;李正华;李青云
金属学报. 1995, 31 (16): 188-19.  
摘要   PDF (465KB)
借助于OM,SEM,TEM及AES和XRD等测试技术和手段,系统地研究和深入探讨了钛(TA2)/钢(A3)爆炸复合界面扩散反应区内的微观组织结构、反应相的形成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经1173K以下(即TA2的β转变温度以下)热处理,在TA2侧界面形成TiC,它阻碍Fe和Ti互扩散,不能生成Fe_(2)Ti,FeTi.经1223K以上(即在TA2的β转变温度以上)热处理,沿界面生成按抛物线规律长大的层状金属间化合物(Fe2Ti,FeTi);并由于Fe的扩散,在TA2侧Fe的含量高处形成β-Ti或β-Ti+α-Ti组织,而在Fe含量低处形成马氏体转变产物,此外,β转变层也按抛物线规律生长.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