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12-1961
CN 21-1139/TG
创刊于 1956 年 (月刊)
当期目录 More>>
  1998年, 第3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8-03-18 上一期    下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论文
Fe-C-Si-Mn合金中贝氏体表面浮突的精细结构
薄祥正;方鸿生;王家军;黄维刚;张柏清
金属学报. 1998, 34 (3): 225-231.  
摘要   PDF (2603KB)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Fe-C-Si-Mn合金中的下贝氏体浮突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用透射显微镜观察到的最小结构单元——亚单元是由更小的超亚单元组成的超亚单元的浮突为“帐篷”型,而非不变平面应变型,表明它不是切变形成;超亚单元的浮突高度为60-140nm,最大形状变型量约为0.23.贝氏体的多层次结构以及合金无素C和Si对它的影响可用激发形核-台阶生长机制来解释.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铜基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变体之间关系的表象理论计算与群论分析
张建新;郑玉峰;蔡伟;赵连城
金属学报. 1998, 34 (3): 232-236.  
摘要   PDF (415KB)
运用马氏体相变的表象理论计算了铜基形状记忆合金中马氏体变体的惯习面,利用群论原理分析了变体之间可能存在的界面类型.将表象理论计算结果与群论分析结合起来,得出马氏体24个变体之间存在着反映孪晶、180°旋转孪晶、120°旋转孪晶和90°旋转孪晶等4类孪晶关系以及23种界面类型.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Ni_3Al+Ni_7Hf_2共晶合金的微观结构及凝固行为研究
马书伟;郑运荣;杜炜;魏朋义;李建国;傅恒志
金属学报. 1998, 34 (3): 237-241.  
摘要   PDF (2019KB)
利用金相、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Ni3Al+Ni7Hf2共晶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并利用高梯度定向凝固技术研究了该合金的凝固行为.结果表明:Ni—5.8Al—32Hf由Ni3Af+Ni7Hf2共晶组成,是Ni3Al/Ni7Hf2共晶复合材料的合适成分由于不平衡凝固,有害相β-NiAl与金属间化合物Ni7Hf2以共晶体的形式存在于共晶胞间,在一定的温度梯度下,可以通过降低生长速度的方式予以消除.Ni-5.8Al-32Hf的凝固温度范围为41℃,临界凝固稳定性因子(即G/R)为5×105℃.s/cm2,在该条件下制备出以Ni7Hf2为增强相、以Ni3Al为基的定向凝固片状共晶复合材料.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非比例加载下Zr-4合金的宏观响应及其微观机理
肖林;匡震邦
金属学报. 1998, 34 (3): 242-248.  
摘要   PDF (2262KB)
研究了Zr-4合金在双向拉-拉复合加载过程中,沿不同非比例加载路径下,材料塑性变形行为及其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加载路径的突然变化,引起应力矢量较应变增量矢量滞后.宏观应力响应表现为瞬时软化,随后重新强化特征,变形软化和重新强化的程度及其变化率与转折角大小及转折方向有关.电镜观察表明,单调折线加载后形成两组平行的位借线;有约束单轴循环变形后形成了平行的位错线;双三角形路径下,在平行的位错墙内部形成了许多位错线;椭圆和圆形路径下有形成位错胞的趋势.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金属间化合物Ni_3Al微结构的AP-FIM研究
李志强;任大刚;李斗星;郭建亭
金属学报. 1998, 34 (3): 249-254.  
摘要   PDF (1920KB)
用原子探针场离子显微镜(AP-FIM)研究了添加B对Ni3Al有序度的影响以及不同Ni/Al比时Ni3Al场离子像衬度的变化无B的Ni3Al样品中晶内出现富Ni区,且随着Ni富集程度的不同而影响场离子像的衬度在.Ni3Al样品中,B的添加会影响Ni3Al晶体的择优取向随B含量的增加,Ni3Al中占据反位置的Al原子增多,有序度降低Ni3Al样品有序度的降低是改善室温延展性的原因之一.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Ti-47Al-2Mn-2Nb-0.8TiB_2合金韧脆转变温度及其应变速率敏感性
王瑜;林栋梁;刘俊亮;C.C.Law
金属学报. 1998, 34 (3): 255-262.  
摘要   PDF (3010KB)
采用拉伸试验,研究厂不同应变速率(10-5-10-1S-1)下温度对台体积分数为0.8%的TiB2、具有近全片层组织的Ti—47Al—2Mn-2Nb金属间化合物的屈服强度和延伸率的影响,得到合金韧脆转变温度随应变速率升高而升高的变化关系,确定这种含TiB2的TiAL合金的韧脆转变激活能为256kJ/mol这一数值低于无TiB2的合金的韧脆转变激活能(324kJ/mol),接近TiAl合金中原子自扩散激活能结合断口分析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这种含TiB2的TiAl合金韧脆转变过程可能受位错攀移机制控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冷却时间对Ti微合金钢焊接粗晶区组织及韧性的影响
陈茂爱;唐逸民;楼松年;吴鲁海;吴人洁
金属学报. 1998, 34 (3): 263-270.  
摘要   PDF (3169KB)
利用光镜、金属薄膜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碳萃取复型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系列Charpy冲击试验等对Ti微合金钢模拟粗晶区的组织及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800-500℃冷却时间的增加,该区域原始奥氏体(γ)晶粒长大并不严重;二次组织由上贝氏体为主逐渐转变为针状铁素体为主;珠光体的形态由非层片相间变为层片相间;M-A组元由条状变为块状,且数量减少,因此韧性得以提高.电子衍射及EDX分析还表明,该区域中的第二相粒子主要为TIN,亦有少量MnS,Ti3Al和AlN等.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P20钢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时的相变规律
刘东升;王国栋;刘相华;甄立冬;苏永科;徐辉
金属学报. 1998, 34 (3): 271-277.  
摘要   PDF (4130KB)
采用膨胀法结合金相分析建立了P20钢的CCT曲线,根据动态CCT曲线,提出P20钢轧后控冷预硬化工艺.与常规热处理条件相比,形变热处理条件下的奥氏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变形后以0.2—0.02℃/s连续冷却时,主要发生贝氏体相交,而多边形铁素体相变被抑制.变形可使奥氏体机械稳定化,阿氏体相变推迟至较低温度下完成.P20钢轧后在贝氏体相变区缓冷获得粒状贝氏体组织,实现在线预硬化,硬度达到35—38.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定向凝固合金DZ17G的高温低周疲劳性能研究
廖鄂斌;郭建亭;王淑菏
金属学报. 1998, 34 (3): 278-282.  
摘要   PDF (2927KB)
研究了定向凝固镍基高温合金DZ17G在800℃下的低周疲劳性能,得到其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和应变-寿命曲线,并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Manson-Coffin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对疲劳断口进行了宏观及微观分析,发现裂纹主要在试样内部及近表面缺陷处萌生,裂纹一旦形成即穿晶扩展,且扩展方向垂直于加载轴.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高C,V高速钢合金的有效分配系数与结晶过程
周宏;王金国;贾树盛;连建设;大成桂作
金属学报. 1998, 34 (3): 283-287.  
摘要   PDF (1089KB)
测定了合金元素在凝固时的有效分配系数,通过计算和实测解析了合金液相成分随凝固进程的变化规律,得到凝固过程中合金元素的有效分配系数、液相成分变化与凝固反应的关系.初晶相析出后,C含量低于3.0%时,共晶反应按γ+MC,γ+M2C,γ+M7C3次序进行;C含量高于3.0%时,共晶反应按γ+MC,γ+M7C3,γ+M2C次序进行各合金成分点距各自对应的共晶成分线距离愈长,则初生相愈多;反之,则共晶组织增多.γ+MC共晶反应在C含量较低时可获得较多共晶MC.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冷却速度对Ml(NiCoMnTi)_5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李传健;王新林;李岫梅;王崇愚
金属学报. 1998, 34 (3): 288-292.  
摘要   PDF (441KB)
对不同冷却速度下制成的具有同一成分的贮氢合金做了电化学充放电循环实验,比较了它们的容量、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及放电电压性能高的冷却速度导致放电容量特别是大电流放电容量较大幅度下降,活化困难,放电电压也有所降低,但改善了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及放电电压平台特性.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以改进的“中心原子”模型计算Ag-Cu相图
张迎九;王志法;吕维洁;许桢;姜国圣
金属学报. 1998, 34 (3): 293-298.  
摘要   PDF (507KB)
简化并推导了“中心原子”模型公式,使其在形式和参数意义上更接近普通热力学计算相图公式.在新模型中,A-B二元系合金第6个原子态状态量与组态的状态量之差不必与成正比(i表示α原子周围最近邻有i个B原子),而各原子态在合金中存在的几率之和Pα等于α组元在合金中活度系数的倒数采用修改后的“中心原子”模型公式计算了Ag-Cu相图及其热力学性质,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接近.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液态“渣-金属”化学平衡法求取渣系组元活度的探讨
张子青
金属学报. 1998, 34 (3): 299-304.  
摘要   PDF (567KB)
简单介绍以液态“渣-金属”化学平衡法求取渣系组元活度的方法及步骤,并以此测定了CaO—SiO2-Al2O3,CaO-SiO2-MgO和CaO-B2O3等渣系中CaO的活度结果表明.正确选择金属溶剂,正确配料──包括炼制好金属料需要的有关合金和适合渣料需要的预备渣,以及正确选择测试温度和平衡所需时间,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CVD金刚石薄膜及膜-基界面形态
匡同春;刘正义;周克崧;王德政;代明江
金属学报. 1998, 34 (3): 305-312.  
摘要   PDF (4965KB)
采用直流等离子体财流CVD法在硬质合金基体上沉积了多晶金刚石薄膜,借助XRD、Raman光谱、SEM和EPMA等对金刚石薄膜及膜-基界面的结构、形貌和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晶度高的刻面型金刚石薄膜质量、纯度较好,膜-基界面处较致密,机械锚固作用明显,结合性能较好沉积前后基体表面形貌变化很大,存在数十微米厚的脱钴-等离子体刻蚀层,等离子体刻蚀导致脱钻表面更加凹凸不平,为金刚石形核提供了有利条件.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多晶沉积薄膜生长过程中织构演变的模拟研究
王沿东;刘沿东;徐家桢;梁志德
金属学报. 1998, 34 (3): 313-318.  
摘要   PDF (519KB)
将织构组态熵的概念应用于沉积多晶薄膜织构演变的模拟研究,考虑薄膜沉积过程中晶体表面能各向异性及应变能各向异性的变化,建立了沉积薄膜晶体择优生长的定量模型;模拟了Al多晶薄膜沉积过程中晶体的生长规律,分析了织构演变的主要微观物理因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Ni-La_2O_3复合镀层对γ-TiAl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彭晓;唐兆麟;李铁藩;吴维
金属学报. 1998, 34 (3): 319-324.  
摘要   PDF (1770KB)
用Ni与La2O3微粒共电沉积的方法,在γ-TiAl金属间化合物表面覆盖一种Ni-La2O3抗氧化性功能复合镀层恒温和循环氧化动力学表明,γ-TiAl表面沉积复合镀层后,氧化速率显著降低,氧化皮粘附性明显增强SEM/EDX和EPMA分析结果表明,γ-TiAl表面沉积复合镀层后,在氧化时抑制了TiO2氧化物的生长,并促进了两层连续的Al2O3层分别在复合镀层的氧化层下以及接近基体的区域形成复合镀层可优先氧化形成致密的L32O3纳米颗粒改善的NiO层,它通过抑制Ti的氧化物生长及在该氧化层下产生的低氧分区,加快了第一层连续Al2O3层的形成;后者起一种“扩散障”的作用,有利于在基体次表层析出的Al2O3内氧化物快速闭合这两层Al2O3层的形成是γ-TiAl在长期热循环过程中维持良好抗氧化性能的主要原因.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涂层对Ti60合金高温氧化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唐兆麟;王福会;王清江;吴维;李东
金属学报. 1998, 34 (3): 325-331.  
摘要   PDF (3916KB)
研究了四种涂层对Ti60合金高温氧化性能及热暴露后力学性能的影响、在700-800℃下,溅射纯Al,Ti—36Al,Ni—16Cr—2.5Al(均为质量分数,%)和反应溅射Al2O3涂层大大降低了Ti60合金的氧化速率综合考虑涂层的抗氧化性能及涂层基材的相容性,700℃时,Al2O3涂层的效果较好;而800℃时,TiAl涂层的效果较好.四种涂层不同程度地提高了Ti60合金热暴露后(600℃,100h的延伸率,其中Al2O3涂层效果最好,TiAl次之,NiCrAl和Al涂层稍差.最后研究了溅射Ti—37Al—14Cr涂层对Ti60合金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该涂层能更好地兼顾涂层的抗氧化性能和涂层-基材的相容性.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Al_2O_3-TiC-Co改性陶瓷的性能及其耐磨性
郦剑;茅东升;黄立萍;郭绍义;毛志远
金属学报. 1998, 34 (3): 332-336.  
摘要   PDF (2071KB)
以化学沉积的方法,在陶瓷粉体Al2O3,TiC的表面均匀包覆一层Co膜.混合球磨后经热压烧结的Al2O3-TiC-CO(ATC)改性陶瓷的强度和断裂韧性比Al2O3-TiC提高约40%.并对Al2O3-TiC-Co和Al2O3-TiC陶瓷的磨粒磨损行为、磨损机理和磨粒磨损耐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l2O3-TiC-Co陶瓷的耐磨性明显好于Al2O3-TiC陶瓷,磨损表面呈现较多的塑性变形.
References |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